分享到: | 更多 |
有这么一群老年人,本应在家乡安享晚年,却要离开生活已久的故土,来到陌生的城市落脚。他们操持着不同的口音,来往于家和幼儿园之间;他们每天带着孩子,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谈论着家长里短,交流带孩子的心得体会;他们生活的重心就是一家人的衣食住行……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一个共同的称呼:“老年漂”。(10月20日《现代金报》)
“老年漂”,顾名思义,就是老了还在漂泊,泛指那些人到晚年,却离开故土到大城市与子女长期同住、生活的老人。“老年漂”形成的原因基本有两点:一是老人思念子女、孙辈,主动要求到城市里和子女住在一起,以享天伦之乐;二是子女忙于工作和事业,没人照看、接送孩子,所以父母不得不来到子女身边帮忙。
但不管是因为哪种原因来到城市,他们都面临着相似的困境。比如因为语言不通而带来生活上的困扰,以及与当地人之间的隔阂;比如因为气候、水土不服而在身体上难以适应;比如因为割裂了与故土的密切联系,又一时无法融入当地的社会关系而带来的孤独与寂寞等。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既然他们已经来到了城市,我们就应该善待他们,善待他们,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善待我们自己。因为谁也无法保证等我们的子女也去了外地工作和生活,我们不会成为另外一个地方的“老年漂”。
从社会层面来说,我们不要因为身边的“老年漂”说话口音和我们不一样,生活习惯和我们有差异,就对他们另眼相看甚至予以歧视。现在,他们可能还是城市的客人,未来也许会和我们一样成为城市的主人。不管是客人还是主人,都应该让他们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异乡的温暖。这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从政府层面来看,要做的工作更多。很多“老年漂”无奈地表示,他们和子女生活在一起虽感到很满意,但因为社保、医保关系都在老家,导致提取养老金很不方便,看病吃药还得自己花钱。由此可见,医保、社保的全国统一应该尽快推进,为越来越多的“老年漂”解决后顾之忧。与此同时,随着“老年漂”群体的不断扩大,城市在软硬件设施上能否满足他们的需求,也值得追问。比如作为看病场所的医院,比如作为锻炼场所的公园,比如作为养老场所的养老机构等。
“老年漂”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而且这一群体只会越来越大。城市如何接纳他们、善待他们、服务好他们,让异乡成为故乡,就成了社会与政府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
新华网:春风万里赋神州 2008-12-16 |
新华网:春风万里赋神州 2008-12-16 |
保障看台:关注“老漂”一族 2011-09-21 |
易国祥:两位百岁人“专版”的温情 2012-05-16 |
李力言:运动式寻母不如制度化助老 2012-10-23 |
尽孝敬老:一个高尚的难题 2012-10-25 |
杨 涛:空巢老人死亡呼唤立法刚性 2013-09-23 |
李 程:老人受尊敬是“美好特权” 2013-10-14 |
长沙晚报:“禁止啃老”入法彰显制度善意 2014-06-26 |
王君平:放下手机陪父母聊聊天 2015-0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