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南 平:“最”文化前,尤需保持一份清醒
//www.workercn.cn2015-10-29来源: 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有感于近年来各地对最大、最多、最高、最×……的盲目推崇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乱象,昨天有媒体刊文指出,此风背后是“最”文化的心理在作祟。“最”文化的提法,让人耳目一新。

  何谓“最”文化?在笔者看来,就是一种追求将事物推至极致状态并以此为满足的社会心理。这种心理,当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如果追求的是形式主义、奢靡主义的东西,那就可能给社会带来负能量。比如说历史上有名的西晋时期石崇与王恺斗富,两个人比来斗去,无非就是在比谁最富有、最奢侈,留给历史的只能是“徒增笑耳”。近年来,各地一度风行不问实际需要、盲目争建“××最高”摩天大楼的风气,很大程度上也是这种心理在支配。更有甚者,追求“最大蛋糕”、“最大份炒饭”等毫无技术含量的“最大”,结果往往只会闹出笑话。其实质,就是贪图形式之美、声势之壮,而不管实际效益和影响如何。

  还有一种“最”文化另当别论。譬如说运营企业,“不求最大、只求最好”,就是一种科学健康的发展理念,比起那些由于片面扩张导致虚胖甚至虚脱者,这样的企业更容易基业长青,成长为“百年老店”;再譬如生产产品,不放过哪怕一点点瑕疵、务求把最完美的产品交给市场,就更容易创成知名品牌。手工时代瑞士工匠对钟表机芯质量的孜孜以求,海尔起步之初挥锤怒砸不合格产品,就是人们熟知的典型案例。这种“最”文化,其实是在追求效用上的“最完美”、路径上的“最适合”。

  由此可见,“最”文化的两端,一端是求虚名,一端是重实效。一般来说,求名者得名、求实者得实是常识常理。但在某些特殊条件、环境下,求名者得了实、求实者两手空空的事情也不鲜见。比如说,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之地,大搞华而不实的“第一”、“之最”的官员,就可能平步青云,留下诸多烂摊子、后遗症,而有些说实话、干实事的官员却长期原地不动甚至被边缘化;在管理失序、诚信不彰的市场环境里,不少山寨产品大行其道、假冒伪劣屡禁不止,而有些心无旁骛搞创新、拼质量的企业或产品反而被“逆淘汰”。这说明,要把“最”文化导入正途,最大程度杜绝它的副作用,需要个体努力,也需要制度与环境给力。

  隋朝有个和尚叫智永,是王羲之的后人,书法也很了得,后人称赞其字“绚烂之至,反归疏淡”。借用这一说法,“最”文化前,尤为难得者是抱有一份清醒:对于华而不实的某些“绚烂”,理应保持警惕和抗拒;对于有益社会人心的“疏淡”,就要大力提倡和实践。谁最该保持这份“清醒”呢?个体当然首先要有这份自省、自觉,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还须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让求实者有舞台、务虚者没市场。我们也要营造一个健康、理性的舆论环境,对那些形式主义的“最”文化人人喊打,使之不敢招摇过市、惑乱人心;对那些求真务实的“最”文化齐声点赞,使之扬眉吐气、景从风行。至于娱乐界的某些“最”文化,只要它们不违背不公序良俗,那就任其娱乐大众吧。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