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据《长沙晚报》昨日报道,自从10月10日公布出租车改革方案征求民众意见起,一个月时间里,交通运输部共收到有效意见5008件。各方意见和建议主要集中在“专车”是否应作为新业态纳入管理、出租汽车新老业态是否应当实行数量调控等12个方面,“专车”新业态的定义和发展现状、营运资质的规范,以及地方试点和国家制定行政法规政策关系等,成为焦点问题。
首先要说,专车是新业态的说法已经有些过时了。最近召车平台推出的快车、顺风车等业务更受欢迎。笔者已经听过一些专车司机抱怨,以前月赚万元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他们开始考虑退出市场。具体的监管条例还没出来,一部分监管对象却消失了,这大概就是互联网时代行业快速更新的写照。
应该说,这反映出了部分民众的选择。老百姓最讲实际,有便宜的新货可买,又何必死抱着旧货不放。以前,专车补贴多,乘车舒适便宜,出租车被比下去了;之后,快车比专车还便宜,专车的生意也开始不好做了。就个体选择而言,这似乎无可厚非。但在笔者看来,它背后“打车应该越来越便宜”的逻辑,却未必能直接用在出租车改革上。
要看到,出租车只是城市公共交通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其一般占比只有10%左右,承担城市交通大部分运量的,可能还是公交车、地铁等交通工具。于是,问题来了。如果打车钱真的足够便宜,大家出行就一定会更加顺畅么?打个最近的比方说,今年3月25日出租车调价之前,长沙的士起步价6元,公交车票价2元,如果有三个人以上结伴而行,距离又不远,大部分人还是愿意打的。这从某种程度上,显然增加了交通压力。而纵观出租车改革的大讨论,我们似乎更多看到的是相关利益方在争,大部分不打车或者很少打车的民众是缺席的。对于这部分人群而言,出租车骤然增多,未必是好事。所以,改革也应充分考虑他们的意见。
当然,想要把民众全部请进会场,或者强求其发声,并不现实。在此语境下,我们不妨多些大数据思维。网约出租车之所以受追捧,最大优势是对大数据的运用。此前,某召车平台出具报告说,去年平安夜,90%的人都打到了车,就是因为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让打车的人和专车实现了更有效的对接。这点,是不是也可以运用到政府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呢?比如,征求意见不局限于开座谈会、书面意见等形式,有关部门可以在日常工作时,将各类交通方式的大数据整合,从更全面的数据分析出更多民众的出行需求。还比如,在对“网约出租车”的日常监管上,可否取消“召车平台必须在当地注册”这样的规定呢?因为互联网的基本精神是自由、开放,套用老的管理模板,未必适合新业态的发展规范。
所以,对于各类出租车的监管及相应的机制改革,笔者认为可以在确定大方向的前提下,给业界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让民众和市场来决定产品的优胜劣汰。具体而言,改革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将网约出租车等新事物纳入监管、取得合法身份,并且不额外增加城市的交通负担。期待出租车改革这只靴子可以尽早落地,也期待之后政策更新,政府能够转变思维,主动用大数据来及时分析和吸纳民意。
出租车“两头难”咋变“两头甜” 2015-01-06 |
马莉舒:不破除出租车垄断,打击“专车”更... 2015-01-09 |
出租车改革不能丢了乘客话语权 2015-01-13 |
中国青年报:“的哥”的敌人不是专车而是“... 2015-01-15 |
用改革击碎既得利益群体的垄断 2015-01-23 |
苑广阔:期待“专车”降价潮,倒逼出租车行... 2015-03-23 |
苏少鑫:“优步”虽不完美,但绝非洪水猛兽 2015-05-05 |
华 挺:出租车改革需清除行政逐利思维 2015-09-29 |
赵占领:专车新规后出租车业该往哪走 2015-10-12 |
“专车新规”究竟在维护谁的利益 2015-10-1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