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杨公振:中国航空业为什么这次人人诛之
//www.workercn.cn2015-11-25来源: 中国网
分享到:更多

  当我再次打开那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我差点死在了北京机场》时,下面的阅读数已经停留在10万+不再上升了。10万+是腾讯微信里阅读数的显示极限,不管实际浏览量究竟是100万还是1000万,10万+总会给人一种很克制的感觉。以往如此,但这次这篇10万+的文章冲破了所有人的容忍,社交媒体赋予它的能量来自一场国人对中国航空业的集体讨伐。

  这篇《我差点死在了北京机场》红遍整个社交网络不是没道理,除了所有人积怨已久的怒气以外,它有自己的天时地利人和。

  最近几天北京以及华北地区降雪,航班大面积延误。估计谁的朋友圈里都有那么几个被困在异地等待延时起飞的倒霉朋友,我的朋友圈里光同事就有两个,一个被困三亚滞留了24小时,另一个被困于香港,托运的行李还寄错了地方。

  以中国航空业的调性来看,乘客是不能奢望飞机准时准点起飞的。如果真的准时,那叫你真的很幸运。既然是幸运,那就远不是常规情况。常规情况是什么,所有人都经历过,“因为前飞流控……”、“因为航空管制……”,“我们很抱歉地通知您,您乘坐的航班未能……”这是候机大厅里最熟悉的声音。

  没有比雪上加霜更准确的形容词了。平日里的准点率都无法保证,何况大雪纷飞的这个周末。

  人的积怨都需要有个出口,这篇文章就是集体出口。

  另一方面,必须注意到这篇文章的作者很会写。他面对这样的境况事后撰文,基本省去了所有不必要的描述和感悟。开篇先表明身份,告诉读者“我是一名有着12年新闻经历的记者”。这意味着他接下来的话是有分量的,不是胡诌的,职业和履历在这摆着呢,况且他的微信号昵称还是“有点理想的记者”。这比许多自爆贴一上来就说“我保证下面讲的故事都是真的,信不信由你”有用的多。文章接下来没有废话,直奔主题,记录自己的经历。简约的现场重现,几句话一段,文字利索而文章节奏快。经历不是富含大段描述还掺杂在人生感悟里。

  既符合互联网的阅读习惯,也迎合了公众情绪期待。一线引爆,也就无需理由。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航空业为什么变得人人得而诛之?

  这几天《人民日报》、《检察日报》纷纷刊文,有的说《南航“生死间”:尊重生命应成“帝王条款”》,也说有的说《南航与急救人员面对病患相互推诿该当何责》,都聚焦在南航跟急救人员推诿扯皮的事上。

  《人民日报》说,“就像空乘认为医护登机后就该肩负救治的责任,难道搭把手抬下去也不行?也如医护认为凡是飞机上发生的事情就该由机组人员负责,莫非救人还分领空和领地?”《检察日报》说,“面对突发疾病,面对生命垂危的乘客,南航空乘和医疗急救人员竟然互相推诿,令人不可思议。人,但凡有良知,当面对重病患者渴望求生的眼神时,怎会袖手旁观。”

  南航也回应了,说“经初步了解,CZ6101航班当天落地滑行至滑行道时,飞机刹车系统出现故障不能继续滑行,等待拖车拖行至停机位之后开启舱门,对此,将进一步查明原因。”

  可就算有千个万个理由,难道第一时间救人不是常识吗,这难道还要媒体来教吗?

  如果一个行业的连最基本的人伦常识都需要媒体和舆论时刻“咬着”提醒,那再谈什么改变都是空中楼阁,这已经不是南航一家的事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