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肖应林:给垃圾分类是该培育的生活素养
//www.workercn.cn2015-12-15来源: 长沙晚报
分享到:更多

  报纸、饮料瓶,打包后贴上二维码标签,投进再生资源回收柜里,就能获得积分。积分不但可以兑换购物卡、手机充值卡,积攒到一定分数干脆就能直接拿到现金。据悉,北京环卫集团将推行“垃圾智能分类模式”,厨余垃圾、可回收物统一纳入互联网积分反馈平台。(12月14日 《京华时报》)

  居家过日子,产生生活垃圾自不必说。如何处理呢?在各地有目共睹的一个现象是,无数家庭惯常的做法即为,管他“三七二十四”,一个塑料袋装着,丢掉就得了,让物业和环卫去处理吧。

  这么一丢,省事确实省事,但事情真就这么简单吗?有科普资料告诉人们,其对环境的污染不可小觑。比如,一粒小小的纽扣电池可污染600立方米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并造成永久性公害。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得跳。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还真没有多少人把生活垃圾分类当作一回事,想怎么扔就怎么扔的现象司空见惯。

  保护生活环境,不乱扔垃圾,要说有关部门没倡导、工作没努力,显然有失公允。笔者老家在农村,现今生活在城市。城乡之间来去,一个很深刻的印象是,现在即便在农村,不少家庭有政府部门配置的垃圾桶,村头巷尾有大小不等的垃圾集中收纳站点,在有的地方,还有政府部门聘请的环境卫生监督员,随时串串门,喊喊作提醒。而在笔者居住的城市一个小区,随处可见的更不只是并排摆置的几个垃圾箱,还有公示栏提醒如何把垃圾分类投放。

  但不得不说,与有关部门的努力形成鲜明对照的,人们对此似乎视若无睹。在此姑且不说农村,就是在城市小区,诸多现象反映出来的事实表明,之于垃圾分类处理,远未跟上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脚步,没有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生活素养。于是,相关管理部门采取“经济”激励手段,比如北京环卫集团,实行垃圾分类“积分制”, 积分不但可以兑换购物卡、手机充值卡,积攒到一定分数干脆就能直接拿到现金。

  也许有人说,就是扔个垃圾而已,不但要把垃圾打包,还要贴上二维码标签,即便有奖,也太繁琐了吧。但不能不说,这是社会治理的一种创新之举,尤其是在人们还远未养成把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意识的当下,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无疑有助于人们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而从国际经验来看,也不乏类似的举措。据资料介绍,在瑞典,许多超级市场设有易拉罐和玻璃瓶自动回收机,顾客喝完饮料将易拉罐和玻璃瓶投入其中,机器便会吐出收据,顾客凭收据可以领取一小笔钱。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有着这样的国际经验,但显然,让人们养成把生活垃圾分类的习惯,并不能只靠“经济”奖励来刺激,更在于如何激发人们对于生活家园的环保追求,使其在生活中养成一种环保自觉。这需要拓展思路,进一步创新,比如在有积分奖励的同时,可不可以视情逐步推行罚则,让人们不敢把各类生活垃圾混合起来,随手一扔了事呢?在这一点上,或许日本的做法值得思考。家家都有家用分类垃圾箱,人们在家就可以轻易地给垃圾分类。同时,扔垃圾还要分日子——每户都有统一发的表格,写着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玻璃、罐头、电池等十余种。而且其垃圾袋是半透明的,所以扔了什么垃圾一目了然。客观而言,也只有给垃圾分类“偷不得懒”,才有环保生活素养的真正养成。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