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王玉宝:补上环境获得感之缺憾
//www.workercn.cn2016-01-15来源: 浙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与高水平全面小康的价值追求相比,环境依然是短板,“五水共治”不能歇气松劲,要持续发力、深处着力

  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千古夙愿,从中央到省委,屡次三番强调补短板。这既是通往伟大目标的方法论,也凝聚着普遍增强群众获得感的价值观。

  省委书记夏宝龙“夜会”全省县(市、区)委书记,不忘再提补短板。夏宝龙书记特别强调,“五水共治”不能歇气松劲,要持续发力、深处着力。其目的,正是要补上人民群众在环境获得感上的“亏欠”。

  “五水共治”既是省委既定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既是我省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既在过去几年间,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倒逼经济提质增效立下汗马功劳,相信也必将在未来几年继续引领浙江环境质量的提升。因此,有没有一份决心,绝不将脏乱差、污泥浊水、违章建筑带入全面小康,公众在期待。

  环境,注定是高水平全面小康绕不过去的短板。平心而论,浙江整治环境、改善生态,起步早、见效大。浙江的“五水共治”,更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时一系列生态思想和举措的延续和发扬。但是,环境之殇,积久成弊。产业结构的改进,需要过程。城市化的迅猛推进,更带来环境承载压力的居高难下。短期内,再大的成效,也难以“一朝还掉百年债”。特别是,与人民群众的满意度相比,与高水平全面小康的价值追求相比,“十三五”,浙江治污的“药”不能停。

  君不见,去年底今年初,一波波重度雾霾屡次来袭。不说北京、天津地区的PM2.5破千,就是杭嘉湖地区,也多次沦陷在重度污染之中。一些地方的水质,历经“五水共治”战役的一次次洗礼,固然有显著改进,但生态依然脆弱,一有“风吹草动”,大河小河就容易“旧态复萌”。这提示,“五水共治”,力度不能减。

  “五水共治”,自身也还有更远大目标有待实现。到2020年,浙江要全面消除黑臭河和地表水劣V类水质,八大水系水质基本达到或优于III类水,县城和城市建成区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在治水之外,治污泥是下一步发力的重点。而土壤重金属超标、酸雨污染、近海污染、雾霾锁城等等,则是等待我们抚慰的一个又一个“自然之殇”。

  将“五水共治”进行到底,相关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亟待强化。水质固然有改善,但河长制等常态化长效化治理机制是否形成,才更为关键,一些地方河长设置人浮于事,值得拷问;环境问题具有整体性特征,但一些地方上下游互相扯皮、拒不配合,凸显出协调机制的短腿;环保法已经装上了牙齿,但是环保行政执法有时仍难逃地方保护之嫌,这就亟待环保行政体制垂直管理改革早日突破;GDP考核和生态政绩的比重如何更合理,主体功能区设置和开发如何更健全,都是“五水共治”背后的一个个亟待完善的“大制度”。

  环境的问题不解决,全面小康唱得天花乱坠,老百姓也不会买账。提升百姓的环境获得感,这是我们不得不补上的“一课”。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