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杜绝“骗补”须协调好政府与市场关系
许云泽
//www.workercn.cn2016-01-27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2015年最后两个月,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出现井喷——11月,新能源商用车单月产量超过全球其他国家之和;12月,产量再飙升两倍至6万多辆,尤其是纯电动商用车,出现同比增长6倍的超常规增速。自2016年初起,政府和行业协会就立即感到这股“虚火”不对劲,惊人的销量数据背后,很可能是车企假售之后将电池拆分倒卖获利的骗补行为。1月23日,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态,将联合相关部委组织专项检查,对查实的骗补问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对各种骗补和寻租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决不手软。

  “骗补”案不是个例。此前,家电下乡贴补政策从2008年开始实施到2012年结束,包括后来的汽车下乡和农机等补贴措施,家电等经销商以及一些政府人员联手骗补,涉案人数和金额惊人。国家为此在2013年开始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并已经启动法律量刑。

  就新能源电动车行业来看,“骗补”贻害不浅。瞄准了补贴金而忽视车辆的质量,拼凑改装、求多求快,这些车一旦上路行驶,会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此外,大量不合格产品滞存在库房,一辆车多次拆装来回买卖,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浪费,而且涉嫌循环套取补贴金,造成国家财政资金的大量流失。按照2020年要实现新能源累计推广500万辆的目标计算,“十三五”期间新能源补贴额要支出3900亿元。更深远的影响还在于,骗补者对那些真正从事技术创新的企业来说,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效应,这使得产业和能源升级的努力无法取得相应的效果,伤害的是行业发展的根本。

  “骗补”如此泛滥,政策门槛的漏洞是直接原因。这方面,政府已经开始着手对此前的政策进行评估,查补漏洞,加大执行力度。而根本原因,恐怕还跟行政手段与市场关系之间的“不协调”有关。

  补贴政策的初衷本是培育初期市场,给企业留下一定的时间窗口,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能源结构更新换代。但归根结底,这是一套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不是行业内生的造血功能,即使长期执行,也难以形成真正反映市场关系的合理价格体系。成本、价格和利润之间的变动和关系不合理、不稳定,一些不法企业就有可乘之机,就会利用这种不合理、不稳定,挤压成本空间,扰乱价格秩序,牟取不正当利润。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