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公交?游船?水巴先搞清“我是谁”
张涨
//www.workercn.cn2016-06-16来源: 广州日报
分享到:更多

  据《南方日报》报道,记者调查发现,广州使用水巴出行的市民并不多。随机询问50名乘坐公交和地铁的市民,近40名乘客不知道有水巴这种交通方式,他们对水巴的认知大多仅限于“珠江夜游”。

  虽然广州目前已经开通了14条航线、35个码头,但说起水巴,可能大多数市民都有些陌生。从载客量来看恐怕也是如此,相比地铁和公交,水巴不仅不拥挤,还通常都有空座位。因此,说“水巴遇冷”倒也不无道理。但且慢,若换了别的角度,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比如也有不少经常沿江出行的市民是水巴“铁粉”,对他们而言“不塞不堵也不挤”的水巴简直不要太完美。比如我有一个朋友自从发现家门口不远就有水巴码头,地铁也不坐了,私家车也不开了,就是因为水巴能让他点对点地往返住宅和办公室,既不用在公交车里挤成纸片人,也不用自己开车堵在路上还得掏出大笔停车费。

  而站在交通管理者的立场,“遇冷”之说恐怕也值得商榷——难道非得像上下班高峰的地铁三号线那么“热闹”,才能算没有“遇冷”?只要在成本可负担的前提下达到了服务公众的目的,那么水巴作为一种公共出行方式,都应是值得肯定的。

  对“水巴遇冷”的看法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出入,归根结底在于社会对水巴的角色、定位、预期效果有不同观点,“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视角,自然会打出落差极大的分数。这也提醒我们,水巴怎么定位,其实是一个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大问题。拿不准定位,又想干公交的活,又想做游船的生意,水巴就容易“迷航”。

  其一,若定位为主要交通工具,那么水巴必然是小众的。顺应这一定位,就不仅要把航线起点和终点更多安排在居住区和商贸旺地,还要增加班次、压缩间隔来满足上班族的出行需要。此外,50个市民中有40个不知道水巴,宣传肯定是不够的。其二,若定位为辅助性的交通工具,那么最关键就是要做好接驳,深度融入地铁、公交线网。但从一些市民吐槽来看,有的码头离最近的公交站都要步行半小时,水巴的接驳功能显然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其三,定位为观光旅游最有潜力,目前水巴在节假日反而更旺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但要作为一种游览项目,航线就要串联各大景点,船只的规格、装修、服务也必须匹配“旅游”的目标。好比普通公交和旅游大巴都是大巴车,但里里外外却绝不是一码事。显而易见,不同的定位有不同的玩法,需要不同的配套。

  水巴定位,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需要详细的数据调研和受众调查,甚至可以在不同区域、不同线路上有不同的定位。当务之急是先把航线一条条拎出来,把各自定位想清楚了,再根据这个细分定位去规划码头位置、公交接驳、船只规格、班次疏密等各项配套。如此,广州水巴才能清晰地找到自己在大交通格局中的位置,更好地服务市民。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