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老年福利设计应关注“个性化”配置
肖明君
//www.workercn.cn2016-06-28来源: 燕赵晚报
分享到:更多

  25日起,上海市停止实行70岁以上老人持“敬老卡”免费乘坐公交车及地铁,改为发放老年综合津贴。记者实地观察发现,公交车站及地铁上的老年乘客明显减少。据巴士公交二、三公司48、49路车队反映,当天老年乘客比以往至少下降了8成以上。(6月27日《新闻晨报》)

  如果这项政策仅限于以上内容的单线条呈现,很多人的第一感觉,肯定是上海这个国际大都会在“开福利的倒车”。那么多老人忽然要买票上车了,先不说经济负担的问题,就是社会情绪上的失落感,也会让政府的“说服工作”压力骤增。不过,当地之所以敢于推出这一政策,显然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是有“老年综合津贴制度”作为免费乘车政策的替代品。依据当地方案,“老年综合津贴制度”是根据年龄实行梯度标准的。这项新制度,不仅让补贴数额高于当前公共交通出行成本,还扩大了受益人群,年龄段往前放宽了5岁,受益人群增加100万人,财政补贴增加近4倍。所以,尽管免费政策取消了,但包里的真金白银却增加了,不知道当地人是否算这个账,领这个情。

  其实,将“免费乘车”替换为“老年津贴”更大的好处,在于将福利分配权还给了个人。这就像单位发福利一样,大家一般觉得发钱比发实物更受欢迎。毕竟,每个人的需求和消费习惯是极其个性化的,硬塞到手里的有可能是你不需要的。免费乘车即是如此,受限于活动范围、出行习惯、消费偏好、身体状况等,并非所有老年人有乘坐公交车的“刚需”。上海市的一次调查结果是,当月近60%的老年人没有使用敬老卡,21%的持卡人出行次数每月少于16次,这说明,“免费乘车”对有些人而言就是福利空转。

  另一方面,免费往往会刺激无效需求,导致对于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公共交通出行,尤其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高峰时段的拥挤是每个乘车人躲不过的不愉快体验,更造成了让座纠纷对社会公德的反复击打。公交免费的取消,有可能压缩一部分可有可无的需求,将“为省几毛鸡蛋钱绕城一圈”的现象挤压出去。从这个角度而言,免费政策,不一定对应着最大福利,却肯定对应着膨胀了的公共成本。这个时候,还是要回到货币支付上来,依靠消费、需求、供给的真实市场信号来调节资源,这样才会更贴切地对接个人生活。变“乘车免费”为“综合津贴”,就是把消费选择权交给老人,他们可以把这些钱用来乘车、购物、健身、听戏……可见,取消乘车免费,不是拿掉了福利,而是转移了福利,让福利以另一种形式实现。通过福利变现钱,老年人的福利需求就可以进行个性化配置,好钢用在刀刃上,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这并不是说,上海的免费乘车政策变老年津贴已经完美无瑕了,它肯定还存在着被完善和适应的空间。但在大方向上,这符合福利分配的经济原则和市场原则,也会一改“免费的就是好的”的认知,指导人们走出某种福利错觉,让老年人的权益保障更真实。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