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健康城市不能缺“道”
王君平
//www.workercn.cn2016-12-02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我国很多城市建设是以“城”为中心,忽视了生活在城中的“人”,市民健康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每一座城市都应该把健康融入各项政策。人健康了,城市才健康

  前几天,一位女同事租辆“摩拜单车”去上班,在各种汽车的夹缝里骑行,让她提心吊胆。自行车道原本就不宽,还遍布停车位,进出站的公交车吓得人半死,不时有汽车来挤占非机动车道,最痛苦的是还要推着自行车翻过天桥。如此经历,让她决定放弃骑单车出行。

  说起骑自行车,好多大城市的人都一肚子苦水。马路越修越宽,自行车道却越来越窄,非机动车路权让位于机动车,绿色出行的自行车不受待见。在发达国家,情况恰恰相反。丹麦的哥本哈根有一条200公里的自行车道,每天可容纳3.6万骑行者。欧洲不少国家在建设封闭的助力自行车道。我国曾经是一个自行车大国,只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少地方把取消自行车道当成城市现代化的一个标志,保留下来的车道也成为若有若无的摆设。其实自行车并不是一种落后的交通工具,上班族骑车来回,在代步的同时,不仅缓解了交通拥堵,还解决了没时间健身的难题,一举多得。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此消彼长,折射出我国城市建设中健康意识的缺乏。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城镇化率不到20%.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但很多城市建设是以“城”为中心,忽视了生活在城中的“人”,市民健康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没有健身场所,没有公园绿地,缺乏必要的体育场馆。由于身体活动减少,我国城乡居民体质和健康状况明显下降。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国内城市发展应该由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变,不只是在造“城”方面下“硬”功夫,还要为城中的“人”提供好“软”服务,从而实现城市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有人认为,健康城市要有“三辆车”:第一辆车是自行车,说明这个城市爱运动,会为自行车留出车道;第二辆是残疾人车,说明城市把特殊人群照顾得好;第三辆车是婴儿车,说明这个城市空气很好,阳光很好。

  水、空气、土壤、植被等是城市的底色,人行道、自行车道等是城市的骨架,影响着每个人的健康。每座城市都应该把健康融入各项政策,在城市规划中考虑健康影响评价,将健康指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指标。日前,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达成《健康城市上海共识》,呼吁世界上所有的城市,不论大小、贫富,积极参与健康城市建设,为健康做出积极的政治决策,并承诺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建设我们能力所及的最健康城市。评价一个城市健康的指标,包括市民健康素养水平、成人吸烟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等。伴随新型城镇化进程,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政府除了为他们提供公平可及的公共健康服务外,还要填补健康知识的鸿沟,弥补健康素养的短板,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横滨是日本人均寿命较长的城市,他们制定了21项计划来改善市民的健康生活方式,比如开启走路积分项目,给每位市民发一个计步器,根据积分换礼物。结果发现,90%的人比以前更爱锻炼了。

  城市建设,健康先行。城市的发展终究要依靠人、为了人,以人为核心才是城市发展的本质。人人健康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美好。人健康了,城市才健康。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