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全文公开发表。总书记强调,“我同几位艺术家交谈过,问当前文艺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了两个字:浮躁。一些人觉得,为一部作品反复打磨,不能及时兑换成实用价值,或者说不能及时兑换成人民币,不值得,也不划算。这样的态度,不仅会误导创作,而且会使低俗作品大行其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总书记交谈过的这几位艺术家都是谁,尚不可知,但他们所说的“当前文艺最突出的问题是浮躁”,却让人共鸣。不少文娱人士也谈到过浮躁,比如演员张国立坦言:“浮躁,本身就是一道障碍,只有克服,才能更好地向前。”秦海璐说:“文艺创作不能浮躁,下基层不是一日游。作为演员,角色塑造需要充足的时间。”
浮躁体现在哪里?除了下基层一日游,还体现在快餐式创作。导演冯小刚曾透露,现在不少电影编剧拿着煤老板给的一纸提纲,一两个星期就能写出一部电影剧本。萝卜快了不洗泥,过于追求速度,就难以保证品质。东拼西凑,泥沙俱下,哪有精品可言?
浮躁,体现在盲目跟风。今天,这种类型的电视剧火了,接下来便扎堆开发这种类型的电视剧;明天,那部影片火了,同类型的影片很快就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比如郑晓龙导演的《甄嬛传》曾经荧屏大火,类似题材的电视剧就井喷,以至于郑晓龙提醒“这不是一个健康的发展,不要盲目跟风。”
浮躁,还体现在舍本逐末,忘了本职工作。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毯星”,备受质疑。从名气营销看,这种做法并无不可,但有本末倒置之嫌,以至于有业内人士建言,一些演员经常走红毯但却忽视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基本功,没有好作品却经常走红毯,难道不觉得你的脸和红毯一样红吗?
文艺界的浮躁绝非仅这几种,还体现在方方面面。窥一斑而知全豹,也正因过于浮躁,文艺创作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存在不少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怎能避免“文化垃圾”?脱离大众、脱离现实,能不迷失?为人民服务变成了为人民币服务,能有精品?
鲁迅先生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浮躁的文艺,不可能成为引导国民精神前进的灯火,甚至有可能吹灭那一盏盏灯火,原因就在于有些垃圾文艺污染了整个文艺环境,败坏了世道人心,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反作用。
如何祛除浮躁?总书记已经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而不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
总书记还举出了不少榜样。比如作家柳青。柳青为了深入农民生活,1952年曾经任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后来辞去了县委副书记职务、保留常委职务,并定居在那儿的皇甫村,蹲点14年,集中精力创作《创业史》。因为他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理应出现匹配时代的伟大作品。脚踩坚实的大地,才有不惟功利的定力;真正瞄准广大民众,才有不会枯竭的源头;拿出“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才有可能写出传世的作品。不浮躁未必有经典作品,但是浮躁,一定没有经典作品。无论创作精品还是经典作品,都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时代的呼唤,多一些精品和经典作品,“不灭的灯火”才能更恒久。
蔡 武:低俗之风,岂可听之任之 2010-08-09 |
仲呈祥:敬畏经典与文化自觉自信自强 2011-03-10 |
吴为忠:阅读麦家封笔"谍战剧&... 2011-03-24 |
木 木:文化产品重在品质 2011-12-23 |
报博 2012-07-10 |
阿 亮:经典儿歌哪里去了 2014-06-03 |
柳斌杰:文艺要追求永恒的价值 2014-10-21 |
新华每日电讯: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 2014-11-19 |
任艺萍:做有担当的文艺家 2015-10-13 |
任艺萍:作家志当存经典 2015-1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