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最近,联合国官方微博的一条帖子引发了“众怒”。这条帖子发出了“青年”的定义:15岁到24岁,也就是说,1992年出生的人已经被划分到中年人行列了。一时间,无数人喊“躺着中枪”。有人调侃,“1995年的阿姨要去跳广场舞了”;还有人讲,“中年怎么了,中年也是宝宝。”
关于青年定义,一直有着多种说法。此前曾有消息称,44岁以下的人都是“青年人”。一时间,很多中年人奔走相告,想不到自己进入了春天。而联合国的这个帖子,则让很多人一下子从春天进入冬天。连1992年出生的都步入中年,这让还是宝宝的“80后”、众多不服老的“70后”情何以堪。
每一种对于青年的划分,都有其意义所在。联合国这个年龄段划分,最初的说法来自联合国青年议题论坛,在随后的文件中也有解释——在很多国家,18岁才算成年人,在有的联合国公约中,也将18岁以下的人定义为儿童。但是在有些非洲国家和地区,15岁以上已经算青年。为了便于数字统计,所以联合国才把青年的标准设定为15-24岁。很显然,这只是一种划分标准,并非唯一标准。
应该说,面对“1992年生人步入中年”,大多人还是一种调侃心态,并没有过分当真。那些被划进中年的人,并没有惶惶不可终日,以为人生一下子就完了。但也不可否认,大多数人心里还是有一点怕老的。在对“1992年生人步入中年”的集体调侃中,多多少少有些怕老的集体焦虑。
张爱玲说过一句话,“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相对于张爱玲的作品,其实这句话更热;相对于张爱玲的年代,其实这句话现在击中的人心更多。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完成的一项调查发现,中年人的幸福感最低,“中年危机”确实存在。这种危机有时是客观的,有时主观的。在很多人看来,面对一个除却成功别无信仰的时代,真到了老弱之际,且不说成功没有多少意义,而且成功的难度也大大增加了。
曾经,我们谈论年老时总是谈到经验。可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经验在很多时候,已然并不成为优势。一个有经验的人,未必能够得到广泛尊敬,有时甚至受到不屑。时代的发展,一再剥掉了经验的神圣感,即便一个“老司机”,有时也难以面对新问题了,徒叹“无可奈何花落去”。而且,经验的增长,往往以锐气的失去为代价,在这个敢为人先的时代,也有点气场不符。
很多人都举出肯德基创始人,到了60多岁才创业的故事,以此论证创业创新没有年龄限制。可在我们身边,很多人早早想过“标配的人生”。这有个体原因,何尝没有社会之故。比如在职场上,年龄增长,带来的往往不是海阔天空,而是如影随形的“天花板”。特别在官场上,曾经在年轻化理由下,很多人仅仅因为过了那个年龄段,从而失去了发展机会。我们的社会,能不能创造一种条件和氛围,让不再年轻的人依然拥有年轻人的心情,依然澎湃创业创新的激情?
人有一点怕老之心,实为正常不过。只是,当这种怕老成为一种集体焦虑,并且社会上确有一种机制放大着集体怕老,却是值得重视的。当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正视岁月的递进,都能平常心地对待年轻与不再年轻,享受生命的每一段时光时,更应该追问,有没有一种机制和力量的存在,破坏人们享受的心情?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拿什么化解集体焦虑,显然是一道时代课题。
社会评论:地铁涨价还应“涨服务” 2014-11-30 |
社会评论:地铁涨价还应“涨服务” 2014-11-30 |
钟 文:正确认识体育的价值 2015-04-13 |
周晓华:《办公室的故事》演出中年人的初恋 2015-12-17 |
刘 阳:动画电影成文化市场“宠儿” 2015-12-17 |
薛家明:天量“黑收费”背后有没有“武爷”... 2016-01-04 |
大众话题:如果请网友画春晚这只猴会这么丑... 2016-01-27 |
如果请网友画春晚这只猴会这么丑吗? 2016-01-27 |
要不要设立“女生节” 2016-03-04 |
南方周末刊发年终长篇特稿:十八大以来这四年 2016-12-2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