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光摩日月,足迹遍山河。”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西北边陲到红土高原,从塞外雪域到岭南水乡,习近平总书记扶贫的脚步遍布中国大地。“我一直惦记着贫困地区的乡亲们,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他的谆谆嘱托,还在耳畔回响;他的殷切期盼,还在脑海闪现。
从“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到“找对‘穷根’,明确靶向”,从提出“科学扶贫”“内源扶贫”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锚定航向,擘画蓝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创造世界奇迹。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引领下,一批又一批驻村干部、第一书记被精准选配到第一线,为扶贫带去新资源,输入新血液。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他们奔赴农村的广阔天地,把基层党组织建成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精准把握“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一系列问题,苦下一番“绣花”功夫,成为带领群众实现精准脱贫的“领头雁”和“主心骨”。
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眼下,2020年还剩下不足8个月时间。越是在最后关头,越要抱定啃硬骨头的决心,越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不折不扣地确保攻下坚中之坚、难中之难,不让任何一户、任何一人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我们要奔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代接着一代跑下去,跑出雄心壮志,跑出下一个世间奇迹。
打响拔除穷根的总攻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而破除贫困的坚冰,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是在聚焦和精准上下功夫。要把底子摸清、实情吃透,掌握动态,准确研判,有效施策,确保脱贫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在云南省鲁甸县龙头山镇的地震遗址公园,一棵榆树劫后挺拔地生长起来,象征着生命顽强地涅槃重生。“扶贫先扶智,不要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鼓励开展职业教育,学到一门技术,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相传的根源。”习近平总书记在震后考察龙头山镇时说的话,至今依然铿锵回响。在广州越秀集团等多方援助新民小学的行动中,新的校舍建起来了,新的希望被播下种去。
这里成为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穷窝子”摘掉“穷帽子”,首先要精准识贫。俗话说,上山方知山高低,下水方知水深浅。要挖到“穷根”、开对“药方”,就需要真抓实干、脚踏实地。唯有躬行实践,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才能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把扶贫攻坚工作深入做下去。
要精准施策。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需要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要从致贫的根源入手,依据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做到“扶贫对象精准、扶贫产业精准、扶贫方式精准、扶贫成效精准”。
要精准发力。所谓“分则力散,专则力全”,扶贫须从实际出发,集中优势兵力,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同时,全社会要行动起来,尽锐出战,把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有机结合起来,方能形成大扶贫的格局。
踏上焕发动力的征程
贫穷不是宿命。摆脱贫困,首先要有志气有信心,摆脱“意识贫困”和“思路贫困”。正所谓,只要有志气,山高人为峰。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有了志气和信心,贫穷的大山迟早能被搬走。
“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201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的一席话,在当地干部群众心中燃起信心的火种。现在,曾经的“烂泥沟儿”里,不止所见所闻都是新的,人们内在的精气神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肯吃苦,肯学习,相信奋斗改变命运,正在当地蔚然成风。
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要扭住区域发展的“牛鼻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创造和维护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环境,在健全公共服务上做文章,鼓励勤劳致富、拼搏向上。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当贫困群众树立“起飞”的意识,贫困地区便打开了联通世界的“一扇窗”。他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依靠自身的优势,率先行动起来,飞向广阔的天地。
乐业才能安居。从发展产业入手,改进帮扶方式,带动群众就业,促进群众增收,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以元古堆村来说,当地群众用技术、管理和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不但摸索出百合、当归的种植方法,还开办起砖厂、石料厂,农户们能以多种方式参与企业分红,形成了“地里有收成、务工有收入、村里有分红”的一派新气象。
当群众富了脑袋、鼓了钱包,“源头活水”便不断在贫困地区聚集成充满活力的河流、湖泊。大胆改革创新,激发自我“造血”能量,绿水青山能变金山银山,贫困地区也会上演“弱鸟先飞”“至贫先富”的连台好戏。
共享全面小康的春天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天下之治乱,在万民之忧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脱贫致富,一个都不能落下。在广东省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当地干部群众,要一代接着一代干,既要加快脱贫致富,又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走向现代化。如今,过去的贫困村不但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还成了全国首个5G覆盖的行政村。新能源纯电动公交客运班线开进村子了,植保无人机飞起来了,智慧农业火起来了……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因为,稳固成效、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不遗余力做大共享发展的“蛋糕”才事关长远之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在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黄龙村,“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激发经济活力,“农文旅”融合带动村集体增收。当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起来,当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当人居环境治理与历史文化传承相互衔接起来,当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起来,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的新蓝图便会跃然纸上。
我们的方向就是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只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国家的发展便会注入澎湃不息的伟力,民族的未来便会充满朝气蓬勃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