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8月14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迫于内外部巨大压力,精心研究措辞后发表了战后70周年谈话。长篇大论式的谈话内容,充斥着暧昧的言语、遮掩的表述、回避的态度和勉强的歉意,暴露了其缺乏足够真诚的反省态度、心存不满的道歉情绪和毫无担当的责任姿态。
笔者认为,“安倍谈话”体现了其错误的修正主义历史观,有三大败笔。
一是失信。虽然“安倍谈话”提及“道歉”、“反省”、“侵略”、“殖民”等关键词汇,但其采取了模糊处理“侵略者”、“殖民统治者”的方式,加之对受害国的泛泛而论,表明“安倍谈话”中的“反省”及“道歉”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并非出于真心。避实就虚的“安倍谈话”无异于自毁信誉,让其执掌的政权与大多数日本国民和国际社会渐行渐远。这种反复无常、倒行逆施、失信于人的做法,在随后的事件里体现得“淋漓尽致”:8月15日,日本部分内阁成员参拜了靖国神社,而首相安倍供奉了香火钱。
二是失策。“安倍谈话”狡辩式地表达了“道歉”、“反省”之意,不过是一种文字游戏,他可能自以为做得极好极妙,但其实是大大失策。安倍政权的所作所为,使日本越来越难走出“周边困境”。不端正历史认识态度的日本、不进行真心实意道歉的日本、不放弃军国主义旧路的日本,难以与邻国达成信任、和解、和平的基本共识。安倍政权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只会拖累日本的和平发展进程并让其承受巨大风险,可谓是大错特错、得不偿失。
三是失势。近年来,日本与周边国家关系处在吃紧状态,其承受的舆论压力也越来越大。这次“安倍谈话”再次反映了安倍本人及日本右翼势力对待历史认识问题的长期严重错误态度,也让国际社会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日本右翼势力的顽固不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日本理应有正确的历史认识、成熟的国家心态、负责任的国家意识,与邻为善而非交恶才是正途。(作者系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
得道成魔:记者,请用好你的标题 2010-11-30 |
京华时报:有法不依不如无法 2010-05-13 |
一周声音 2012-04-13 |
前有口是心非,后有逢官必疑 2012-08-22 |
钟 声:看日本当局怎样收拾“烂摊子” 2012-12-17 |
光明日报:必须狠刹浪费之风 2013-01-22 |
新京报:“老人猝死银行”留下人性败笔 2013-10-21 |
宋广玉:城市雕塑当少些“官员审美” 2014-03-14 |
羊城晚报:章子怡涉嫌诈捐踩踏了人们的柔软... 2010-02-11 |
羊城晚报:章子怡涉嫌诈捐踩踏了人们的柔软... 2010-0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