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国际-正文
关健斌:国际反恐:路在何方
//www.workercn.cn2015-12-30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各自为战的打恐集团

  俄总统阿富汗问题特使卡布洛夫12月23日表示,俄正与塔利班就打击“伊斯兰国”交换情报。这一重磅消息让人不禁浮想联翩,立即被一些媒体解读为“俄罗斯转变了政策”。美国《华盛顿邮报》评论,俄把塔利班定性为恐怖组织,一直将其视作威胁苏联地区稳定的“炸弹”,虽然这次双方合作有限,但这一“剧情反转”依然让人捉摸不透。

  俄与塔利班在打击“伊斯兰国”问题上“敌我不分”和“反其道而行之”的另类反恐合作,恰恰折射出俄美等国在反恐问题上的合作乏力和反恐阵营的“泾渭分明”。“11·13”恐袭案发生后,一些人至今仍深信,新的恐情很可能让国际反恐力量冰释前嫌、携手反恐。但“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有难以填平的沟壑”,警报频传的欧美反恐严峻形势非但未成为世界大国新一轮互动的黏合剂,反而很可能导致新的地缘政治裂痕。正如美国《外交政策》集团首席执行官、总编辑戴维·罗特科普夫所说:“恐怖分子固然危险,但我们对恐怖主义的反应更加危险。”

  中东反恐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美国的花心、俄罗斯的苦心、欧洲的闹心、土耳其的私心、伊朗的雄心、沙特的野心、阿拉伯国家的分心。人们在镜子里看到的是,美国的心不在焉、俄罗斯的心余力绌、欧洲的心惊肉跳、土耳其的心猿意马、伊朗的心高气傲、沙特的心怀叵测、阿拉伯国家的心事重重……

  以俄罗斯9月30日高调打恐为标志,各派力量开始了“打恐竞赛”。俄罗斯用几个星期的时间就取得了美国几个月的“战果”,让在中东反恐中只想着“揽权分责”的美国不得不负起更多责任。随着俄罗斯强势挺进中东,美国《外交》杂志甚至开始讨论“后美国时代的中东”问题了。但今天中东的事情并不是美国离开和俄罗斯上位那么简单了,潘多拉盒子打开易、合上难,中东已进入“无论当事人还是外部势力都救不了”的状态,由一堆失败国家组成的中东,其碎片化已成定局,关键是要碎到什么程度、碎多长时间?

  任重道远的反恐之战

  为什么美国人自“9·11”事件以来开启的反恐之战到头来却落了个“越反越恐”的恶性循环呢?“双重标准”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拉登被击毙后,美反恐战略明显调整,把重点从“境内打恐”改为“境内防恐”,大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意味。同时,美国还“以恐谋私”,把恐怖分子划分为“好的和不好的”“听话的和不听话的”,挖掘和榨取“听话的恐怖组织”身上的“剩余战略价值”。这样,反恐沦为了美国的战略工具,成为美实现地缘政治目标的借口。

  在中东反恐战场上,各派反恐力量无法有效联合的最核心原因就是一个人的去留,即叙利亚总统巴沙尔的命运。用俄外长拉夫罗夫的话说就是:这一个人的命运直接“挟持”反恐联盟的命运。长期以来,美国人强调,“如果不解决巴沙尔去留问题,一场协调一致的反恐战争就不可能进行。”这使得中东反恐进入了一个无解的无限循环状态……

  俄罗斯的“千里反恐”为叙利亚问题政治和解带来了“正能量”,使之迎来新契机。在俄美一番讨价还价后,联合国安理会12月18日就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一致通过决议,呼吁叙利亚政府和反对派代表于2016年1月初启动正式和谈,努力实现“由叙利亚人民决定叙利亚的未来”。但正如以色列前外长什洛莫·本-阿米所说:“阿拉伯中东不适合快速解决方案。”联合国这个决议似乎也不大可能达到“快刀斩乱麻”的奇效,因为中东新一轮的乱局才刚刚开始。

  无疑,反恐是一场持久战和攻心战,正如美国兰德公司专门研究反恐问题的学者塞斯·G·琼斯所言,即使国际社会能够合力打击共同威胁,也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胜利,因为“打击极端主义可能是一场需要一代人时间的战争,就像冷战一样”。

  本报北京12月29日电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