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国际-正文
随时树敌,美国的战略“刚需”
雪珥
//www.workercn.cn2016-05-31来源: 环球时报
分享到:更多

  避免中美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一直是两国有识之士及中国政府的追求。但是,以美国作为“域外国家”越来越强力地介入南海纠纷为主要标志,中美两国战略对峙的阴云越来越浓。近日,美国防部长卡特发表演讲,22次提及中国,称中国在构筑“自我孤立的长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昨日对此回应称,这反映了典型的美式思维、美式霸权。“美方有一些人,身体虽已进入21世纪,但脑袋还停留在冷战时期,他们在世界各地寻找和制造对手和敌人”。

  从历史上看,美国一直希望有一个对手或敌人,作为自己的战略“聚焦”。美国所踏入的第一个“修昔底德陷阱”,是和英国为对手。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双方大打出手。此后,英国对美一直采取围堵。为摆脱英国的战略围堵,寻找战略崛起的新空间,美国开始大力启动太平洋战略。在这个阶段,美国的战略假想敌仍是英国,而英国最为强劲的敌手俄罗斯则被美国当作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

  甲午战争之后,崛起的日本很快就取代日薄西山的英国,成为美国的第一假想敌,美日之间在太平洋地区陷入了“修昔底德陷阱”。二战之后,美国最大的敌人当然是苏联,与苏联的冷战几乎多次酿成第三次世界大战。

  纵观美国200多年的历史,其自身战略上有一个清晰的特点:随时树立外敌。“美国需要敌人”,似乎与自由民主一样成为美国的另类共识。即便在苏联垮台、冷战结束后,美国依然“发现”、甚至制造了不少敌人。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91年海湾战争至今,美国人一直无法找到作为侵入伊拉克借口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些美国人相信,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如果没有外敌,内部的巨大差异性可能会毁了美国,这堪称美国版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对于外敌可作为“凝固剂”的功效,古罗马的政治家兼历史学家萨卢斯特早已指出,当罗马的劲敌迦太基被消灭之后,外敌的长期缺位将导致罗马的衰落和内乱。美国著名政治学者兼历史学家罗斯托也曾表示,外敌、甚至仅仅一个在政治价值观上不同的邻国,能大大加快一个国家的自我认同。

  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美国至今仍然存在着对外敌的“刚需”。在这种“刚需”驱动下,美国眼中的“中国问题”实际上可以浓缩为一点:那就是中国的崛起本身,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至于意识形态、人权之类的,无非是借口。无论中国如何做,甚至试图主动改善对美关系,美国总能找到为敌的理由和借口——其间或许会出现几个更为紧迫的轻量级外敌,但也只能暂时取代中国的位置。

  其实美国这种对“敌人”的依赖,本身有一个危险的逻辑陷阱,那就是“自证预言”:你想要敌人,敌人就会真的出现,从而“证明”了这个预言。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访美时所提:“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中国认为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看来这未必符合一些美国人的想法。当没有任何其他力量可以满足美国对外敌的“刚需”时,这种强加的主观意念是非常危险的。(作者是澳大利亚华裔学者)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