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自去年初至今,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国多座城市发生爆炸袭击,难民屡次成为掩护恐怖分子的“保护伞”,也成为被集中攻击的对象。
“不要再接受难民,我们要安全!”“让他们回去,这里不喜欢他们”……一向标榜自由、开放、多元的法国向跋山涉水来投奔的难民也摆出了拒绝的姿态。瑞士苏黎世近郊的富庶村庄甚至表示,宁愿自掏腰包接受罚款,也不愿意接纳10名来自叙利亚的难民。在不少欧洲人看来,这些难民带来的不再是廉价劳动力,而是意味着社会不稳定和分食就业机会。
眼下这场难民潮,被认为是二战以来欧洲遭受的最大冲击。大量难民的入境,直接考验着欧盟各接收国的经济和社会承受能力,而文化与宗教的迥异则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冲突和无奈。语言不通,信仰不同,文化隔阂,教育程度低下又没有一技之长,很多难民面临一道又一道坎儿。在去年来到德国的110万名难民中,完全没有接受过任何正式教育的人达7%.有乐观者估计,5年后这些难民也只有一半人能融入德国劳动市场,并以技术含量不高的体力劳动为主。
回顾历史,对那些已经进入欧洲地界的难民而言,融入也绝非易事。二战后欧洲劳动力严重不足,法德等国家曾吸引了大量来自非洲、中东以及亚洲的移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这些移民虽有了立足之地,可寄人篱下的感觉始终萦绕心头。在法国,笔者目睹很多移民养家糊口的工作多以低端服务行业为主,清洁工、维修工、收银员、公交司机、小摊贩等。“生存而非生活”,是他们共同的感慨。
没有价值观认同,就很难有归属感。旅法多年的摩洛哥作家塔哈尔·本·杰伦认为,移民就像把一棵树连根拔起,移植到另一片土地,然而离开自己原本生长的土壤、重新扎根是痛苦而艰难的过程。
“我在叙利亚的家曾是个天堂,我能自由自在地生活;现在身为难民,我想做什么都遭到拒绝。”暂住约旦难民营的贾马参加了国际移民组织的“我是难民”计划,向大家分享他的故事和心绪,“我非常想念我的国家,我的家,我的邻居。”
欧盟接纳安置难民是一种无奈之举,治标不治本,更重要的是如何解决源头的问题。如果有关方面能多些人道主义,多些对生命的尊重,多些对世界和平的珍惜,也许贾马和他的同伴就能早日回到家乡。
胡登强:“育鹰人”的家国情怀 2014-05-29 |
赵仁伟:愿社会读懂残疾人的心 2014-12-03 |
高万芹:年俗 农民难舍的精神纽带 2015-03-05 |
首批十八位博士谈治学与科研:科研道路要怎... 2015-04-15 |
韩美林:悠游自在心如许 不待扬鞭自奋蹄 2015-08-27 |
给予艺术尊严,而不是廉价同情 2015-10-12 |
吴建民:我的外交经历、认识和看法 2015-12-07 |
张建华:亲历“超级国事访问”,感受国运升腾 2015-12-29 |
中国有强大的企业家创新精神 2016-06-30 |
读书生活引领人生航船 2016-07-1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