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国际-正文
中国人对幼教的错位认知
【美】查克旻
//www.workercn.cn2017-11-29来源: 环球时报
分享到:更多

  最近,幼儿园虐童丑闻让中国互联网议论纷纷。无疑,政府急需设立规制,但是中国社会存在更深层次的问题。

  几年前,我给一名申请美国学校的小女孩辅导。她非常聪明,在北京长大。一天,她问我:“老师,您相信心理学吗?”我大笑:“当然,就像我相信生物与化学一样。心理学是科学嘛!”但她说:“我不相信,我觉得心理学只是人们抱怨生活的一种方式。”小女孩的想法并非无源之水,父母肯定对她有所影响。

  当我们谈论像最近发生的幼儿园丑闻等案例时,我惊讶于中国人对心理学最基本原则的无知,这种无知甚至存在于中国精英群体中。管好孩子需要耐心,设立“边界”,与学生们建立互信。这些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等社会科学获得。这方面,中国这些年有所进步,但依然有限。

  与此同时,我还感受到一个体系性问题:财力和人力误配到与社会需求不符的专业当中。当一个经验丰富的投资银行家赚的钱是一名有经验老师的100倍时,这个系统便出了大问题,而且估计所有人都会同意我的看法。那些对教学天生有兴趣和天赋的年轻有为的老师会决定进入高回报行业,而社会失去了他们。

  在中国,太多的营利性“教育企业”实际上并不适合“教育”。它们当中很多都是销售和营销机器,出售未来成功的幻象,获得高得离谱的学费。他们宣称作为公司核心的教师队伍,常常位于组织食物链的最低端。这些公司的教育工作者往往被视为商品,比如公司会说,“找个好看的白人来上课,谁都行,都一样”。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教师并非商品。和教师工作的时候,你可以窥见他们的心灵、世界观、一生中的情感印记。一名好教师可以让一个人过得更幸福,成为更优秀的人。而一名糟糕的教师可能造成影响很多孩子一生的苦痛。

  10年前第一次来中国时,我结交了不少中国朋友,发现他们难以置信地热情好客。但是随后我又感到他们对陌生人比较“冷”。我的中国朋友是这么解释的:中国人的道德感和责任感跟洋葱一样,是同心圆形的。最内一圈是家庭,我们为家庭在所不惜。第二圈是重要的朋友。第三圈是老乡。第四圈是同事或者你认识的人,你会觉得对他们有些责任。但是如果是你不认识的人,就无所谓了。

  多数中国人居住在小乡村的时候,这种体系很有效。毕竟,如果你住在一个一千多人的村子,他们当中很多是亲戚朋友,大家都在“洋葱圈”中。但是,如果你把这些人放在一个人口2000万的大城市,他们周围都是陌生人,上述过去在农村起作用的道德和社会责任体系对中国现在的城市环境就无效了。

  一个中国人告诉我:“像幼儿园虐童这样的情况与人口流动有关。这些幼儿园里的教师换得很勤。他们并非城市常住人口,在大城市间流动。中国大城市对他们不太友好,因此他们不能和善、负责任且有爱心地对待孩子,并不令人惊奇。”

  对于上述问题,很容易做错误的对比,将西方教育体系看得很完美,而将中国的教育体系看得很落后。情况绝非这么简单。中国家长需要担心那些虐待学生的教师,美国家长却要担心自己的孩子被疯狂的枪手射杀。但是,在听到有关当地政府打击这种虐童事件的新闻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法律虽然有效,但单靠法律不能根除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思想和认知的变革。(作者是企业培训师、专栏作家 新浪微博Ell小查)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