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科学传播中有质疑争论、你来我往是好事,互动起来的科学才有生命力,那种你讲我听的单向传播已落伍
前不久,国内的一项科研成果引发公众热议。这一研究课题叫“可控实验社会博弈系统中一些非平衡统计物理问题”,是以“石头剪刀布”这个众人熟知的游戏为研究模型。其研究结果经报道后,引来嘘声一片:小孩都会玩的“石头剪刀布”有啥研究价值?面对公众质疑,一些科学家站出来,向公众解释简单游戏背后复杂的科学问题。
公众与科学家之间的这场互动告诉我们:在科学传播中有质疑争论、你来我往是好事,互动起来的科学才更精彩、更有生命力。
该项目研究者之一、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海军也加入了这场互动。他说:公众不理解我们的工作其实很正常,他们的批评说明他们是关心科学的,科学家应尽可能用公众能听得懂的语言去表达。
用公众能听得懂的语言去表达科学,过去被称之为“科学普及”,如今则有了更时髦的称谓:“科学传播”。从科学普及到科学传播,变化中暗含了互动的重要性,你讲我听的单向传递日渐遇冷,你问我答的双向交流更受热捧。其中,公众不再仅仅是受教育的对象,他们的需求与意见往往成为传播过程中值得重视的反馈。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要想实现传播者与公众的有效互动,还需要两者共同努力。一方面,公众除了要有强烈的参与感和浓厚的兴趣,还应自觉加强学习、掌握一定的科学常识。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和科学研究的日益深入,公众对大自然的新图景渐渐陌生。正如科幻作家刘慈欣所说:在科学技术飞快改变着人类生活的同时,科学最新的世界观却不为人知,社会公众和科学家眼中的大自然和宇宙差距越来越大,这种日渐扩大的认知差距,不仅影响着互动的效果,甚至成为社会进步的潜在障碍。
另一方面,作为传播主体的科学家,也面临许多挑战。首先,他们要改变“科学传播是不务正业”的错误观念,乐于向公众描绘心中瑰丽的科学景象。其次,他们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还要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阐释其研究成果。当然,科学家从事科学传播也有自己的苦恼:在国内外科研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申请项目、应对评估等已经占用了他们许多宝贵时间,哪有精力去搞科学传播?应对上述挑战,既需要科学家自身的努力,也有待相关部门改弦更张、为他们从事科学传播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近两年出现的PX风波、转基因激辩等事件,既显示出科学传播的重要性、紧迫性,也暴露出科学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和尴尬。人们期待着,有更多科学明星出现在公众视线中。他们不一定长相俊美,但应谈吐幽默、擅长表达,能直观美妙地展现他们洞悉的科学真相,并能与公众展开互动,为他们解疑释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