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朱慧卿 漫画
2013年11月11日,郑州纬五路与经一路口,被誉为河南首家免费诊所的“国平义务诊所”悄然开张。2014年6月,它悄悄关了门。“免费诊所”被事先不看好的人言中:“免费的东西都长不了。”诊所创办人周国平称,房租确实很高,但钱不是诊所关停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自己身体的情况,这次住院瘦了20多斤,力不从心。钱目前还是有的,在市红十字会的账上还有30多万元。(6月5日《郑州晚报》)
其实,包括周国平在内,“免费诊所”共有9名固定志愿者,包括4名退休的护士和5名专家,按理说人手不算少。但是由于每天的病号太多,高峰时达200多人,导致了老专家们忙得不可开交,连喝水和上厕所的时间都腾不出来,先后病倒。
显然,“免费诊所”最终关门,主要是老专家们的身体吃不消了。虽然以后或许可以再启动“免费诊所”,但只要是解决不了志愿者的接班问题,让年轻医生来为老专家们分担一些工作,这些七八十岁的退休医生又能坚持多久?
和“免费诊所”的义诊一样,很多颇受群众欢迎的公益项目最终流产或停办的原因,不外乎是资金和人手问题。大多公益组织解决问题时都把募捐资金放在第一位,忽视了人才招募与培养,这样由于没有可用的专业人才,募集来的善款再多,也用不出去。既造成大量善款闲置,也让爱心人士捐款后看不到效果,极可能使他们怀疑自己的捐款被侵吞挪用,影响到公益组织的公信力,导致往后的募捐和发展新成员更困难。
显然,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建立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与服务平台已成为当务之急。统一注册、统一管理,可以有效集中志愿者资源,更好地服务群众,以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为主要依据的志愿者星级认定制度,也可以极大地提高志愿者的归属感与荣誉感,在避免志愿者流失的同时,吸引更多人的加入。
像“免费诊所”遇到的老专家们身体吃不消、医生不够用的情况,如果当地有较为完善的志愿者数据库和服务平台,就能很方便地申请与调配附近的医疗志愿者支援,分担一部分工作,让老专家们能按时休息,有充足的体力与精力去为患者看病,避免“免费诊所”关门歇业。一个医生也许无法像老专家们这样全天坐诊,但几十、几百个医生呢?每人每月抽个一天半天时间,就足以维持“免费诊所”的日常运转了。(原题:免费诊所不能靠“一个人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