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传统工科形象要改变,迫切需要政府加强制度的一致性和公平性,从社会层面强化分配调控力度来弥补行业间差距,建立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当工程师缺乏、合格工科生奇缺、优质工科生身价暴涨等新闻满天飞时,年轻学生逃离工科的现象却愈发严重。据教育部官方数据统计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中国理工科的报考人数持续走低,工科专业学生占总学生人数比例已由原来的60%降至20%.2013年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研究报告估算,2020年的中国将面临2200万工程技术人才的缺口。
逃离工科,俨然成为一种趋势。“一流学生学财经,二流学生学科技,三流学生学工科”,这句流传甚广的顺口溜道尽工科教育的尴尬。其实,传统工科专业被考生们或“敬而远之”或“竞相逃离”,这种“轻工”现象并非中国独有。在日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逃离工科现象,一度给日本制造业带来严重的人才缺口。在美国,工科毕业生人数由1986年的9.7万人降到2011年的8.3万人,令美国政府在重振工程教育的路上举步维艰。根据古典经济学的假设,社会人都属于理性的经济人,而经济人似乎是不能容忍“贡献大收益小”这种失衡状态的,逃离工科是一种正常的理性选择。近年来,各校的经济、金融、管理专业分数一路走高,发展空间大、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成为最好的注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工科毕业生则是“工作环境不怎么好、工资收入不怎么高、未来前途不怎么有”。相比于工科生“苦行僧”式的职业生涯,经济、管理、金融类职业可谓名利双收,自然会成为学生的追求。
由是观之,逃离工科不仅是“工科”学科本身的问题,也不仅是某个教育环节出了问题,主要症结还在于整个社会分配机制的失衡。一些金融、经济、管理等岗位受到追捧,正是由于这些岗位薪酬水平较高、社会保障较好。据了解,为了应对愈演愈烈的“逃离工科”现象,发达国家针对冷门而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会出台一些补偿政策,想尽办法延揽人才。如美国提出“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教育理念,大力推动工程教育以巩固美国在工科这一领域的地位。日本致力于搭建工科人才培养“立交桥”,明确高等工程教育中工程师、技术员、技工等不同层次的定位。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的教育政策迫切需要向工科教育倾斜,分配政策亟需向工科岗位倾斜,以鼓励更多的学生攻读工科。
现代产业制度如果没有现代教育体系的配套和支持,没有社会观念的改变和薪酬待遇的提升,“中国制造”便难以实现向“中国创造”的华丽转身。眼下,“谈工色变”现象要扭转,传统工科形象要改变,迫切需要政府加强制度的一致性和公平性,从社会层面强化分配调控力度来弥补行业间差距,建立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我国即将出台的高考新方案中明确了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首次将技术技能专业人才的高考单列。这不但是高考制度的变革,更是我国人才培养机制上的创新,培养的不仅是技术型的“蓝领工人”,更是工程师、高级技工以及高素质的劳动者。这意味着,在未来发展中工科生的收入水平、发展空间将改观,与所谓“白领”、“金领”具有平等社会地位。笔者想说的是,当前固然需要关注理工科招生数量的多寡,更需要重视理工科教育质量的改进,实现工科教育的“升级”,从而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只有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才能解决应用型高端人才紧缺的尴尬,也自然能够鼓励更多人报考工科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