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4日,高考成绩公布,就在当天下午3点,位于合肥市新蚌埠路铁静苑小区内,一名18岁的男孩从27楼跳下,当场身亡。据知情人士透露,死者是今年的一名高考生,因考试失利选择轻生。
(6月25日《市场星报》)
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而选择跳楼,这样一幕惨烈的景象,发生在高校扩招、升学率不断攀升的当下,多少令人感到不解。然而,联想到学校、家庭、社会长期流行的学历攀比风,却又不感到奇怪。因为尽管高校不断扩招,考上重点大学与名校仍然偏难。在现实语境中,人们攀比的大学,往往指的就是重点大学与名校。如果考前的心理预期就紧紧锁定在这些学校身上,考后不理想的成绩,自会给人沉重的一击。
然而,这些都不足以成为一个花季少年因为高考而自杀的理由。说到底,高考只是一场考试。它在市场经济时代,已无法承载改变人生命运的重任,无论是高考状元,抑或落榜者,实现人生价值,必须通过不断的努力及把握好人生机遇。一场考试可能给予了某些考生比较高的起点,但这并不等同于成功。升学之后,仍然有漫长的奋斗路要走。相反,在这场考试中的失利者,也许无缘高等学府,但完全可以走其他的道路。西谚有云,“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有恒心毅力,焉知另一条路不能通往成功?
是时候反思我们对于高考的态度了。诚然,高考在帮助边远地区孩子改变命运方面,确有积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已不像恢复高考之初时那样,具备点石成金的魔力。社会过度关心高考,过分渲染高考对青少年命运的改变,容易在学生心中埋下不良心理种子,削弱他们抗击高考失利的心理防御能力。以此而论,尽管花季少年高考失利自杀只是个案,却折射出在应对高考上,校园心理机制建设的匮乏。纠结于升学率的高中教育,已彻底蜕变成一个围绕分数而作业的流水线。当少年们彻底信服高考成为唯一,失利而来的幻灭感,又怎能轻易说服自己坦然应对?
加谬说过,“自杀在人的内心中酝酿着,犹如酝酿一部伟大的作品”。时至今日,已无法得知合肥少年自杀当日,怀揣怎样的心情。他留下的是痛苦不堪的亲人与来自某重点高中的学生身份,或许后者正是他疲惫不堪的诱因。无独有偶。梳理近年来有关高考自杀的新闻可以发现,这些学生,普遍集中于一些重点高中或复读名校。这看似偶然的现象,反映的是高考指挥棒下校园机制建设的失衡。换言之,高考与重点高中或复读名校,某种意义上已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在这种错位的关系下,虽然高考不再是人生的唯一道路,却仍被不断拔高成学生的唯一。以此而论,教育机制当汲取这种教训,推动高中教育转型,不能再放纵以高考论成败的思维绑架学生,荼毒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