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又是一年毕业季,据媒体报道,收垃圾的师傅最近非常忙,考完中考、高考的孩子,清理出的大量教辅书令人直叹浪费。与此同时,大批新生的涌入,也使教辅书市场迅速升温。集“爱恨情仇”于一身的教辅书,再次成为被关注的焦点。
时至今日,如果学生书包里只有课本而没有教辅书,那几乎不可想象。不久前,有媒体测试高三毕业生复习资料的数量,累积起来的高度竟然超过姚明,其中教辅书“居功至伟”。虽然教育部门连年强调“严禁搭售教辅材料以及强迫学生购买教辅材料”,虽然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曾表示“如果严格执行规范教辅书市场的措施,市面上90%的教辅书都可以不被保留”,但教辅书从不曾远离学生的书包。不少学生以撕书的形式告别高中时代,无疑透露出一种令人不安的信号:在书山题海中浸淫已久,他们学会了用破坏的方式宣泄情绪。相比对资源的浪费,这样的情绪显然更值得忧虑。
不久前,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月霞在“首届北京国际儿童阅读论坛”披露,美国儿童的阅读量是中国儿童的6倍,与此互为印证的是,上海曾针对29所小学和26所中学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课外阅读比例不到50%,初中只有42%,而这些孩子阅读的主要是作文书和教辅书。鲁迅说,我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读书了,现实情况是,太多孩子把别人读书的时间用在了教辅书上,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浪费?
每年高考过后,倡导文明离校、善待图书之声都会如约响起,实际上,比循环利用教辅书更值得关注的是,我们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多教辅书?
毋庸讳言,教辅书叫而不停关键在于其中蕴藏着巨大利润。有资料显示,中小学生每年的教辅书消费超过300多亿元。巨大的利润不仅使各方热衷染指,教辅书质量也不免泥沙俱下,更有甚者,有业内人士曾爆出“三天编一本书”的惊人内幕。当教辅书成为纯粹的“赚钱工具”,除了令学生徒增烦恼,亦使不少人心生敌意。
教育部和原新闻出版总署曾联合印发《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其中明确规定“禁止将一切形式的教辅材料编入《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教育部门虽然禁止摊派教辅书,但并未制定相应罚则,因此学校能轻易将“强制购买”变为“推荐阅读”,教辅书往往被视为应试路上的额外筹码。于是,不仅学校老师热衷于“推荐”教辅书,即使学校不作要求,不少家长也会费尽心思四处搜罗。
为学生减负早已成为教育共识,而减负首先就应削减那些可有可无的教辅书。教辅书不应该是“赚钱工具”,孩子们最需要的不是教辅书,而是有质量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