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河南省体育特长生加分事件余波未平。记者调查发现,全省今年获高考加分的738名考生中,有445名出自同一场比赛——河南省2013年青少年传统武术锦标赛。这一赛事被指“批发”国家二级运动员。(央广网7月14日报道)
高考总是牵动着社会公平的焦虑,从考试资格获取,到录取制度改革,每一个细小环节都被仔细打量。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关部门不认真审视和回答加分背后的拷问,则难免戕害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
从辽宁本溪高中87名体优生加分“诚信门”,到河南青少年传统武术锦标赛“批发”二级运动员,围绕体优生的种种加分丑闻之所以上演,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比如加分项目过滥,加分程序不透明等等。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还是“利”字作祟。
新乡市有队员参赛的两所中学表示,新乡德治少林文武学校曾与中学和学生家长签订协议,每人缴费1.2万元,武校方面保证学生能拿到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对考生家长而言,花一万多元钱就能买10分高考加分,无疑是划算的;而对德治少林文武学校、介绍生源的中学等幕后策划者而言,则是数百万的“产业链”,只要在武术比赛的项目设置上耍点“小聪明”,这些钱就唾手可得,怎不让人怦然心动?
个人利益背后,更有部门利益驱使。河南省青少年传统武术锦标赛沦为“加分定制赛事”,作为赛事主办方的河南体育主管部门与武术协会,显然难脱干系。德治少林文武学校校长闫志国作为考生培训机构负责人,理应回避赛事,可他却堂而皇之地成为赛事组委会副秘书长,竞赛组组长,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背后有无利益输送?体育局等部门在赛事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
诚如云南省教育厅原厅长罗崇敏说:“高考加分演变成了唐僧肉,谁都想来啃一口。”事实上,在很多地方加分中,体育特长生早就成为丑闻的重灾区。有统计显示,2005年至今,至少有18起高考体优生被质疑的事件,加分项目涉及武术、射击、游泳等。十年来,体优生加分丑闻几乎年年上演,既说明了既得利益的顽固,也折射着教育改革的紧迫。高考加分到底是深化改革,还是全部取消,制度的顶层设计者不能再犹豫不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