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所在北半球的中国大学,为什么擅长研究南极冰架?为什么我们会饶有兴致地去关注地球最南端发生的事情?答案也许不那么简单。
不久前,在完成南极年度科考回国的“雪龙号”上,我见到了久违的魏福海。第二十五次南极科考时,我们曾当过半年队友,时隔近7年再见,他容貌变化不大,就是脸黑红了些,开始跟他的前辈们“媲美”。
但他的另一种变化不小:当初青涩的80后机械师,如今已是南极科考内陆队队长、南极昆仑站站长、首任南极泰山站站长。南极内陆队需要挺进南极深处的高海拔冰盖,得在高寒、低氧和超强紫外线的环境下苦中作乐。能当上一队之长,说明他的经验已然足够丰富、意志足够坚强。由于任务需要,魏福海这次在南极大陆连续呆了十七八个月,远超往常越冬的一年时间。
除了像魏福海这样从事南极科考的专业人士,还有很多去过南极大陆很多次的“老南极”——科学家、船员、飞行员、医生……他们关注南极,想必也有自己的原因。
在首个中国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建成30年后,如今中国又在着手第五个考察站的建设。如何解释这种不远万里的国家行为,依然和为什么关注南极有关。
当几百乃至几千几万平方公里的冰架,缓缓崩塌落入海中,地动山摇间巨浪迸发,这样的奇观让人无限向往。人类关注南极的好奇心,可以在1911年到1912年初的那场竞赛中看出——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分别率队进发,试图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百年后的今天,尽管这场竞赛早已远去,但南极点的“阿蒙森—斯科特”科考站,仍用其所标注的勇气,鼓励更多的人去南极展开科学的探险。
是的,除了人类最初始的好奇,如果要找寻一个最有意义的关注南极的理由,非科学莫属。
在科学家们的眼里,南极是个天然的科学实验室,“南极硕大无朋的亘古冰盖,如同一座蕴藏着无数历史上大气和气候宝贵信息的图书馆;南极是研究地球空间最好的地区;除了大气,南极还是世界上研究宇宙最好的地方……”
而在这间最大的天然实验室中,人类的科学研究,也正踏着理性的脚步,步步推进。魏福海他们刚刚在昆仑站安装了第二台南极天文望远镜,观测范围可覆盖整个南半球天空,作为公认的地球上最佳的天文台之一,这里能够探索宇宙深空、观测暗物质。魏福海的前任——首任昆仑站站长李院生最大的梦想,则是在昆仑站所在的冰穹A地区打到3000米以上的古老深冰芯,来回溯100万到150万年南极气候的连续记录,这对于重建地球100万到150万年长周期气候记录,意义非凡。
如果说这些科学研究,离大众太遥远,那么南极中山站科考队员的日常工作,则更容易理解。从凌晨两点开始,他们每6小时记录一次气象数据,并将其报给世界气象组织。有了锁住超过世界80%的淡水的南极地区的数据,全球的天气预报会更加准确。
其实,从1998年以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停滞。为何二氧化碳排放越来越多,气温却停滞不升?当前有个猜想——地球正是通过极地冰盖,来吸收热量,实现自我调剂。若猜想得以证实,无疑将对人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这么看,南极离我们,真的不远。
人民日报:百年兰大的精神魅力 2009-09-20 |
人民日报:百年兰大的精神魅力 2009-09-20 |
易艳刚:转型更应保民安 2010-11-08 |
蟹“侵”南极 2011-09-15 |
吴建民:用法治擦亮美丽中国 2013-03-21 |
强健精神,滋养心灵 2013-08-02 |
周庆安:“雪龙号”展现了人道与合作精神 2014-01-06 |
文 武:品出南极的味道 2014-02-17 |
长沙晚报:失序的互联网不只缺道德高墙 2014-02-26 |
国际时评:世界从大搜救中感知中国“责任感” 2014-0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