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日前,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行政级别。于是,社会各界纷纷就高校“去行政化”发表新一轮热议,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有专家建议,要想实质性推进高校“去行政化”,需在组织、编制管理、教育行政、财政、人事管理等部门之上,建立强而有力并推动专项改革的领导和协调机制,建立学校校长遴选制度,推进校长职业化。意见建议直击问题要害,并具可操作性。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真正实现高校“去行政化”,谈何容易?
长期以来,行政化问题一直是困扰高校创新发展的障碍。每所高校都对应一定的级别,诸如“副部级大学”、“厅局级大学”,甚至职业学校也要跟正、副处级挂上钩。如此,拥有“行政级别”的学校管理者自然会用行政化的理念、方式、手段和规则“管理学校”。于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行政化思想、衙门化现象、官僚式作风充斥校园。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下,一些教师对上级别、当领导趋之若鹜,而科学研究、治学育人则备受冷落。一些学生长期耳濡目染,也不再专注于读书钻研,而是千军万马争当学生会主席,过把当“官”瘾。如此,本该以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探索未知为己任的高校,便与“衙门”无异了。这不仅扼杀了创新的思维,而且阻挡了创造的步伐。
某高校在工作总结中提到,公务接待、公务用车等费用支出明显下降,其中因公出国(境)费用下降37%.从表面看,这是好事,其实,字里行间仍透露着行政化理念、官僚化思维。严格控制因公出国(境)经费支出,本意为了避免损失和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防止和消除因公出国(境)过程中的腐败行为。然而,高校是教育机构、学术单位、研究平台,科学研究没有国界、不分民族。高校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有所作为和贡献,必须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技术力量、创新水平,提高在产学研链条上的话语权、主导权。这就需要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搭建合作平台,在广泛交流、加深合作、切磋互鉴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增强科研和创新实力。如果一味强调严格控制并逐年减少因公出国(境)经费,势必会影响甚至阻碍高校与国外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妨碍知识转换与科技创新,影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其结果,一如削足适履、东施效颦。
这里并非反对贯彻廉政规定,更无替为官不廉行为背书之意。高校“去行政化”乃大势所趋,有识之士也呼吁多时,但一直步履维艰、进展缓慢。事实上,取消高校领导级别或许只是破冰之举,要真正推动“去行政化”,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问题就在于,不让“校长高高在上”还远远不够,关键是如何才能让教授、让知识、让创新“至高无上”。而这一切都需要从“心”开始。只有当高校不再自当“衙门”,师生不再求级别追官位,社会敬重高校的是知识、人才和创新创造,而不再是级别、文凭的时候,“去行政化”才有望实现。如此,才能碰撞出改革创新的火种,进而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燎原之势。
中国青年报:谁对教材错误视而不见 2009-09-11 |
廖保平:又陷“国宝门”的故宫不是傲慢是笨拙 2011-08-01 |
廖保平:故宫有文化更要懂管理 2011-08-01 |
公车私奔要打表? 2013-07-25 |
常回家看看成“门口瞅瞅”? 2013-08-07 |
朱昌俊:正视“井下人”身后光鲜城市的“背... 2013-12-09 |
刑拘校长春游停摆? 2014-04-15 |
看台声音:“玫瑰”不会一夜之间变“铿锵” 2014-08-16 |
看台声音:“玫瑰”不会一夜之间变“铿锵” 2014-08-16 |
凌国华:“四个全面”书写民族复兴壮美篇章 2015-03-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