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胡乐乐:“高考祈福”不应迷信化
//www.workercn.cn2015-06-05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孔夫子和文曲星一下子又热了起来。一些家长把祭拜他们视为考前大事,祈祷孩子能在高考中一举登科,光宗耀祖。有家长甚至不惜坐飞机,从上海、新疆、海南、吉林等地到著名的孔庙和文曲星庙烧香叩头。

  据报道,不少家长和考生近期前往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文曲星庙敬拜,祈求金榜题名,致使庙里香烛供不应求,最贵的香烛已经卖到了1498元。而在高考名校的安徽毛毯厂中学,近千名高三陪读家长为赶在零点时分抢拜“神树”、抢烧高考前最后一个农历十五的头炷香,不断涌入“神树”所在的窄巷中,险些酿成火灾。

  对这种“烧香助考”的独特景观,人们有理解也有批评。理解的人认为,由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祭天地、拜圣人历史久远、根深蒂固,高考前的祭拜既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也是一种文化习惯,情有可原。反对者亦有自己的道理——高考临近,考生应该调整好心态,查漏补缺,积蓄足够的能量迎战高考,而不是参与什么祭拜祈福活动,“难道真指望‘状元符’‘祈福带’之类的东西能把孩子送上清华北大?”

  客观而言,祭拜祈福确是我国影响深远的民俗。在台湾地区的“高考”前,苗栗、新竹高中校长就会带领全校考生前往拜神,还按照民俗礼节带上包子、粽子,取“包中”谐音祈求考生高中。这种传统和民俗通过儒家思想文化外传,也在韩国、日本、越南等地落地生根。在日本,祈福商品也会在考前卖得很火,比如日本人把炸猪肉块称为“通卡兹”,因与日语“全胜”谐音,所以考生一般都要吃这种食物。若考虑到文化习惯和考前心理,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虽然如此,但高考祈福也需把握一个度,不能滑向迷信化。由民俗变为迷信,负面效果就会出现了。一方面,高考对于今天的90后年轻人来言,着实是他们人生的一件大事。家长面对这件事的态度会直接传递给孩子,影响他们对以后成长中每次应对困难的习惯思维。因此,家长在这个时候示范给孩子们的应是临大事独立自信的态度,而非求助鬼神的慌张。另一方面,高考是进入高等教育的关口,一个人接受高等教育,除了获得知识和文凭,还要接受科学逻辑的训练与科学价值的浸染,而以迷信的方式寻求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显然既不伦不类,又有违高等教育初衷。

  当然,家长的选择是个人的权利,其他人无权横加干涉。笔者希望祈福的家长能把握一个“度”,也能从教育的视野看待高考前后自己的行动,毕竟长远看来,一个人在面对成长关卡时持何种态度,比能不能考上名校更能影响人生的成败。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