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姜泓冰:关心留守儿童,请用爱来“兜底”
//www.workercn.cn2015-07-23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每到假期,心总会为一些留守孩子的生命安全悬起来。

  暑假是未成年人意外事故的高发期,在上海,近几年排在前两位的原因总是交通事故和溺水。当事的孩子,大多数是被称为“小候鸟”的从乡村进城度假的外来务工者子弟。虽说是度假,但父母依然忙碌,留下孩子们自我管理、结伴嬉戏。这些孩子对于城市满心好奇却并不熟悉环境与规则,便会因随意穿行马路、进入废弃工地或在河浜里玩水野浴,而致意外伤害。

  令人动容的案件也发生在他们留守的乡村:一个成绩优异的15岁留守少年据说因为考试时未给同学抄袭,被群殴致死;一个多月前,独自在家留守的4兄妹留下遗书后自杀。“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其他任何时候都显得矫情的一句问话,拿来描述留守儿童们的境遇,却恰切到让人心酸。

  我国还有6000万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有半数是父母都在外地打工,近三成孩子每年只能见父母1—2次,15%的孩子甚至整年都见不到父母。全国妇联的调查甚至显示,留守儿童中近四成常有孤独感,甚至有过自杀的想法。

  怎么才能帮助这个群体?每次追问时,总有深深的无力感。以贵州毕节为例。2012年冬5少年烤火闷死事件震动一时,当地8名官员、校长、老师等受到处分,全市还对留守儿童逐一排查、建档,设立专项救助基金,采取一对一帮扶等措施。今年留守4兄妹自杀事件后,又有好几名官员、校长、教师受到处分,当地再对流浪未成年人、留守儿童等群体进行彻底排查,要求强化控辍保学,对辍学学生也“一人一档”……

  但是,所有措施只能称为“脚痛医脚”“亡羊补牢”的运动式善后,于减少极端个案的发生也许有些作用,却很难根本改变这个群体的处境。

  虽然生活在贫困地区,但逼死孩子的,决非贫穷,而是无爱的心理绝望。4兄妹一家已被列入低保,自杀时存折内余钱足够生活,圈里养着猪,家里还有腊肉。老师们也算尽责,几个人因不见孩子到校而家访,但他们敲不开家门,更敲不开孩子的心门。

  大多数家长说起儿女留守,既无奈心痛,又认为为孩子而赚钱就理所当然。很少有人意识到,在孩子成长的心理关键期,父母陪伴和爱的缺失,会有多大影响。此前媒体已在呼吁建立和完善儿童监护制度和国家救助体系,这对极少数独自生活的留守儿童,是必不可少的“兜底线”。但要给留守孩子更细致周全的保护、提供更多安全感,则是需要整个社会合力去做的大工程。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