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每到假期,心总会为一些留守孩子的生命安全悬起来。
暑假是未成年人意外事故的高发期,在上海,近几年排在前两位的原因总是交通事故和溺水。当事的孩子,大多数是被称为“小候鸟”的从乡村进城度假的外来务工者子弟。虽说是度假,但父母依然忙碌,留下孩子们自我管理、结伴嬉戏。这些孩子对于城市满心好奇却并不熟悉环境与规则,便会因随意穿行马路、进入废弃工地或在河浜里玩水野浴,而致意外伤害。
令人动容的案件也发生在他们留守的乡村:一个成绩优异的15岁留守少年据说因为考试时未给同学抄袭,被群殴致死;一个多月前,独自在家留守的4兄妹留下遗书后自杀。“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其他任何时候都显得矫情的一句问话,拿来描述留守儿童们的境遇,却恰切到让人心酸。
我国还有6000万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有半数是父母都在外地打工,近三成孩子每年只能见父母1—2次,15%的孩子甚至整年都见不到父母。全国妇联的调查甚至显示,留守儿童中近四成常有孤独感,甚至有过自杀的想法。
怎么才能帮助这个群体?每次追问时,总有深深的无力感。以贵州毕节为例。2012年冬5少年烤火闷死事件震动一时,当地8名官员、校长、老师等受到处分,全市还对留守儿童逐一排查、建档,设立专项救助基金,采取一对一帮扶等措施。今年留守4兄妹自杀事件后,又有好几名官员、校长、教师受到处分,当地再对流浪未成年人、留守儿童等群体进行彻底排查,要求强化控辍保学,对辍学学生也“一人一档”……
但是,所有措施只能称为“脚痛医脚”“亡羊补牢”的运动式善后,于减少极端个案的发生也许有些作用,却很难根本改变这个群体的处境。
虽然生活在贫困地区,但逼死孩子的,决非贫穷,而是无爱的心理绝望。4兄妹一家已被列入低保,自杀时存折内余钱足够生活,圈里养着猪,家里还有腊肉。老师们也算尽责,几个人因不见孩子到校而家访,但他们敲不开家门,更敲不开孩子的心门。
大多数家长说起儿女留守,既无奈心痛,又认为为孩子而赚钱就理所当然。很少有人意识到,在孩子成长的心理关键期,父母陪伴和爱的缺失,会有多大影响。此前媒体已在呼吁建立和完善儿童监护制度和国家救助体系,这对极少数独自生活的留守儿童,是必不可少的“兜底线”。但要给留守孩子更细致周全的保护、提供更多安全感,则是需要整个社会合力去做的大工程。
何 勇:“周末父母”别让孩子缺少家庭温暖 2010-12-01 |
图说:寂寞留守 2012-02-08 |
李晓宏:抚平留守儿童的“心伤” 2012-06-07 |
屠海鸣:溺亡事故折射农村社会管理之困 2012-06-15 |
留守儿童 2012-08-15 |
中工时评:毕节事件折射留守儿童之困 2012-11-24 |
雷泓霈:亲情关怀纳入政府议程值得肯定 2013-12-03 |
刘建国:督促见面面临现实掣肘 2014-05-26 |
何勇海:一纸“督促令”难解“留守之痛” 2014-05-28 |
张西流:留守儿童学校别成为一个人的坚守 2014-07-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