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封寿炎:一亿大学生与新“脑体倒挂”
//www.workercn.cn2015-07-28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今年的高考招生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据测算,从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迄今已让1亿中国年轻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其中产生前5000万名用了32年,后5000万名则只用了7年。但在数量增长“形势喜人”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突出的经济社会问题。

  高考恢复之初,高等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大学生是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但在经济待遇方面,高学历群体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当时民间有一种形象的说法:“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这种现象也被称为“脑体倒挂”,一度存在多年,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得到纠正。

  此后,从薪酬、待遇、社会保障、工作环境、事业前景等各方面衡量,脑力劳动者都明显优于体力劳动者。上大学、当白领也是数以千万计青少年深深认同的成长之路。高校扩招、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也正是发生在这个时期。从2011年开始,高考录取率持续稳定在70%以上。如果说当初5%的录取率意味着精英教育,那么现在上大学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普及型大众教育。

  这当然是一种社会进步,但劳动力学历结构短期内这样巨大的变化,很难与经济结构和就业岗位的发展变化做到同步。高学历人口迅速增长,白领岗位却不可能水涨船高。供过于求的结果,就是大学学历群体就业难,酬薪普遍偏低。与此同时,从事体力劳动的年轻人却在迅速减少,技工荒、民工荒、保姆荒此伏彼起。体力劳动者供不应求的结果,就是薪酬连年上涨。甚至逐步追平、赶超脑力劳动者的薪酬。尤其是在一线城市里,建筑工人的薪酬已经普遍超过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薪酬,月嫂的薪酬甚至已经超过一些博士毕业生的起薪。

  “脑体倒挂”词没变,内涵却有了变化。过去的“脑”,更多地是指高学历且高技术含量的脑力劳动,现在被倒挂的“脑”,更具代表性的却是高学历但没多少技术含量的脑力劳动。如果说过去“脑体倒挂”是市场规律被扭曲的结果,那么新一轮“脑体倒挂”恰恰是市场规律起作用的表现。正因如此,人们当年对第一轮“脑体倒挂”多有非议,却对新“脑体倒挂”表示认可。劳动强度大、工作繁重、尤其是需要技术技能的体力劳动,其市场价值显然比一般性脑力劳动更高。

  在高考录取率达到70%以上、累计录取人数达到一亿人之后,高等教育面临一种全新的局面。当“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社会分工与劳动力供需结构也会随之出现新变化。高学历、高技术含量、低学历、低技术含量这四个词逐渐突破传统的“高—高”、“低—低”对应组合方式,大学学历或许不再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间固化的分界线。对于这样的变局,高校、学生、家长都需要尽早做好准备。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