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期,笔者和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多名学生一起,在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开展田野调查。在和退休乡村教师郑从本座谈交流的过程中,郑老师一句“一个人只有一颗心,一颗心只能用在一个地方”,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位40多年如一日关注乡村教育的师者,用心血点亮了侗家山寨的“庠序灯光”。
正是有了像郑从本一样的乡村教师的坚守,乡土文明的命脉才得以延续。丰盈农村教育的内核,增进均衡教育的希望,离不开教育从业者的精耕细作。在全面深化改革逐步推进的当下,用改革释放教育领域的利益空间和发展空间,有助于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促进公平正义和社会流动。
长期以来,教育作为社会流动的重要手段,承载着公众“知识改变命运”的厚重期待。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起点,而机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基础。不论是考评体系不够健全、不够合理,还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在教育资源上的失衡,抑或招生考试领域的暗箱操作、藏污纳垢,都严重地损伤了教育公平,损伤了老百姓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
作为一名农家子弟,笔者通过高考这一人才选拔机制,实现了“跃农门”,成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然而,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的今天,“知识改变命运”的显示度下降、周期性变长,利益固化、阶层封闭,让一些年轻人产生了一种“知识无力感”。只有拔亮教育这盏希望之灯,年轻人的精神世界,才会多一些光亮和温暖。
不论是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还是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抑或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在一个创新和改革紧密相连的时代里,打破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 触动利益集团的“奶酪”,是“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让民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应有之义。
从过往的经验来看,受教育权利地势的低洼不平,不可避免会引发老百姓对公平正义的价值判断。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带来新的红利,让教育公平更好地惠及老百姓, 才能提升公众的幸福指数。消解“入园难”、“择校难”,规范自主招生和高考加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教育既关乎民生,也关乎到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唯有坚持不懈的改革,方能使教育这盏希望之灯更亮;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意义的本质要求。
语出今人 2011-11-08 |
杨朝清:“半裸婚”背后的无奈与温情 2012-02-14 |
快评论 2012-05-18 |
一语中的 2012-12-20 |
汇聚社会正能量 2013-03-08 |
文化也引外援还得警惕“水土不服” 2013-10-09 |
秋穿夏装 “冻人”表演谁忍看? 2013-10-30 |
环保突袭执法多多益善 2014-07-01 |
农村早婚折射社会发展失衡困境 2014-12-02 |
圆 桌:“情绪签到”,也是一种隐患排查 2015-0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