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每当新学年临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境遇便格外引人注目。“寒门学子拿到名牌大学录取通知书却交不起学费”“贫困之家两姐弟双双考上大学,姐姐为供弟弟读书毅然南下打工”等类似报道,每每都能刺激到人们的神经。有愤慨者,甚至质问:“国家每年都上马那么多大项目,却顾不上这些上不起学的孩子?!”
这种报道有点击率,但也容易营造出一种假象——寒门学子上不起大学的情况很普遍。这样的假象,会荒掷许多人的爱心,更会让一些贫寒子弟“寒心”。
真实的情况是,自2007年以来,我国已逐步搭建起比较健全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高等教育阶段的扶助力度尤其大。笔者犹记得,10多年前,伴随录取通知书一起送到手中的,还有厚厚一沓新生申请奖励、资助项目的说明。报到时,迎新区里最显眼的便是“绿色通道”的帐篷,校方垫付学费、快速办理手续、免费领取生活用品等措施,能让寒门学子们享受到VIP待遇。开学后,更有多种奖励资助项目、有勤工俭学机会,多级多元的国家资助体系仿佛一张网,为囊中羞涩的寒门学子兜底。
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例,自1999年国家助学贷款实施以来,已累计发放1200亿元,惠及1100多万学生。其中,2014年,国家助学贷款发放金额达160多亿元,占当年高校学生资助总金额的1/3以上,惠及280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当年普通高校在校生的1/10以上。而助学贷款最长期限延长至20年、建立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救助机制等新政,进一步减轻了贫困生的家庭负担。
教育公平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尺,不让孩子因贫困而失学,是全社会所乐见和努力的方向。借债读书,还是弃学帮衬家里,或许曾是不少寒门学子的艰难抉择。而随着国家的发展、制度的健全,除少数极端情况外,穷孩子上不起学正成为历史。只要能经受住高考的考验,象牙塔的大门并不因贫富而选择性开合。
有人说,失实的声音像回声,虽往来反复,但终究会消弭。这话有一定道理,但要想让它更快、更彻底地消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扩大社会各方对资助体系的认知度,尤为紧迫。例如,可否把对高等教育资助体系的介绍,前置到高中甚至义务教育阶段,早给孩子吃上定心丸?可否在公众场合多组织一些宣传活动,增强资助政策在大众眼中的存在感?
在保量之外,提高资助资金的监管和利用水平,是更大的挑战。如何保证评估和选拔的公平公正,确保资金能送到最需要的学生手中?如何改善制度设计,保障资金在层层落实中不虚耗、起实效,真正做到全覆盖、无死角?这其中,还有不少发挥的空间。
让孩子们能放心入学、安心学习,不必因家境贫寒而惴惴不安,这是巨大的进步。而我们需要做的,是肯定进步,传递信心,让学子暖心不寒心。
时言平:底层固化,寒门的春天只能在“被窝... 2011-08-08 |
这是一种巧合 2011-08-11 |
微言 2011-09-02 |
秦 宁:清华“贫困县选才”的启示 2011-10-20 |
杨朝清:“暴富弃学”是教育的失败 2013-07-11 |
蒋云龙:寒门学子需要精准扶助 2013-08-13 |
攀比消费,父母受累 2013-08-20 |
道德观察:杜绝童工先要家长“脱心贫” 2014-04-04 |
刘远举:不要再盲目呼吁资助大学新生 2014-08-05 |
道德观察:杜绝童工先要家长“脱心贫” 2014-04-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