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14年教育公报发布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37.5%,比上年增加了3个百分点。看上去,这是一个值得欣喜的成就。但是,如果我们回顾一下近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增长变化情况,恐怕就难以释然。
2003年,教育部第一次在年度教育公报中公布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经过一轮扩招,毛入学率已经跨过了15%这个节点,达到了17%。到2011年,8年时间里,毛入学率从17%增长到26.9%,每年平均净增长仅有一个百分点,最快一年仅有2个百分点,最少的年份仅增加0.3个百分点。但是自2011年开始,毛入学率增长明显加速,最近3年,分别提高了3.1%、4.5%、3.0%,共提高了10.6个百分点,创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纪录。
开创这一纪录的,已经不再是扩招,而是人口基数的下降。最近3年高等教育的招生总量并没有明显增长,3年前,招生计划为698万,今年也仅仅是700万。这3年,毛入学率大幅度上升的根本原因,是适龄人口数量的绝对减少。
因为种种原因,人口出生率会存在一些误差,但有一个数据是比较接近真实人口数据的,即小学一年级入学新生。在国力逐渐强盛、教育投入大幅度增长的背景下,因家贫而无法就读小学的人数,几乎可以忽略。
1997年,大扩招前夕,我国小学一年级入学新生有2462万人,但从2004年起,小学一年级入学新生一直徘徊在1700万人左右,2014年仅有1658万。这批学生陆续成长到18岁,还需要5~6年,也就是说,我们适龄人口基数还没有探底。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毛入学率还将大幅度增长5~6年,很快逼近甚至超过50%这个敏感的指标,并将很长时间保持在这个高位上。
毛入学率超过15%,高等教育就进入大众化阶段,超过50%,则进入普及化阶段。如果继续按此增长速度,中国高等教育迈进普及化时代,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一个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会带来什么?
2013年,大学应届毕业生逼近700万,2014年,大学毕业生数量为727万,2015年,这个数字是754万。事实上,最近20多年,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都在稳定增长,年年都在说大学生就业难。
根据人社部门公布的数据,2014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应届大学毕业生占据新增劳动力的55%。2015年预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口1500万人,大学毕业生749万人,正好占到50%。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新增劳动力的绝对主力,也成为国家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即劳动力供给的高层次化。
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是有重要且积极作用的,也是目前国家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但是超过一定限度,不匹配,就不一定是好事情。
每年到底有多少大学毕业生失业并没有一个权威的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称,在毕业两个月后,接受调查的应届毕业生失业率为17.6%。按此比例,2014年有127万“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每年积累下来,会有多少?未来高等教育普及化后,情况可能会更糟糕。
大学生就业难,有复杂的原因,比如人才培养质量与结构的问题。但是,有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必须重视。
人才永远是分层次的,一定要形成梯度,不应该在一个层面聚集。对于一个美国人而言,读完研究生再去开出租车没有什么,但对中国人来说,却是难以接受的。中国人极其重视子女的教育,但伴随着这种重视的,是对子女的职业期望也非常高。多数父母不会接受子女本科毕业后还从事端盘子、开出租车等服务业工作。目前大学生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就深刻地反映了这一问题。一方面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制造业、服务业,招不到人,出现大面积招工难、用工荒。
始于1999年的高校大扩招曾经引起激烈的争论。今天,虽然大扩招已经告一段落,但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与战略问题,仍然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中国需要这么多大学生吗?高等教育还需要继续大发展吗?显然,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讨的问题。
对比发达国家的一些数据,我们的答案可能是,我们还远远不够,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但是,我们不能只是做简单的数据比较。就如以上谈到的文化因素,其他国家是不存在的,却是我们必须重视的。
当年的大扩招有着特殊历史背景与原因,支持方提到的一些想法,实际上未能实现,比如宽进严出。这些年高等教育“宽进”了,却没做到“严出”,于是伴随招生量的增加,高等教育质量直线下降。同时,当年反对方提出的一些问题,已经逐步显现出来,比如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当年主管高教的教育部前副部长周远清曾明确表示:十多年后,我们如何应对这么多大学毕业生?
事实上,最近两年,无论是本专科生还是研究生,都遇到了严重的招生困难,学生与家长已经用脚对过度发展的高等教育投出了反对票。2013年,绝大部分省市都没有完成高招计划,河南、山东等生源大省,均有超过10%的招生计划没有完成。2014年,研究生招生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大量上线考生不愿意调剂到普通学校,只钟情于985等著名高校与部分名导师与专业,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读完也找不到一个体面的工作,为什么还要去读?”
高等教育是继续大发展,还是做一定的调整?这个问题必须面对并作出回答,因为,这已经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社会的大问题了。
中国青年报:公立大学应当降低学费 2009-02-17 |
中国青年报:公立大学应当降低学费 2009-02-17 |
解放日报:大学生掏粪,该鼓掌吗 2010-03-12 |
解放日报:大学生掏粪,该鼓掌吗 2010-03-12 |
杨德广:改高校宽进宽出为宽进严出 2011-04-18 |
袁新文:“最难就业年”如何破解 2013-05-10 |
邓海建:“造饭碗”应成就业季的主旋律 2013-05-15 |
邓海建:699万毕业生就业难不只是“观念... 2013-05-21 |
徐 玢:“吃撑了”还是“消化不良” 2014-03-12 |
胡乐乐:别让“技工紧缺”“大学生过剩” 2014-05-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