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高亚洲:“奇葩”试题中的硬伤与不公
//www.workercn.cn2015-08-18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更多

  昨天傍晚,天气有些闷,偶尔飘过雨丝。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田径场上,244名准新生开始了他们大学的第一场考试。能考上浙大的同学,已是今年高考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若还能拿到代表浙大精英教育最高水准之一的竺可桢学院选拔“入场券”的,则可称得上是“学霸中的战斗机”了。前年,一道“番茄炒蛋怎么做”的题目,考蒙了不少学霸。而今年的试卷里,神题也不少。(8月17日《今日早报》)

  根据考生的回忆,大多对今年测试题中的“湿面条和干面条,哪种需要煮的时间更长?分别需要怎样的火候?”记忆深刻,据说看蒙了了不少考生。从番茄炒蛋怎么做,到煮面条,除了用大妈都会的题来“碾压”学霸之外,出现在选拔浙大最高水准学生的测试题上,还包括其他让不少考生大跌眼镜的考题,而联系到近年来那些出现在各大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中,层出不穷的“奇葩选题”,一个值得观察的视角是,这些“奇葩”试题,在精英教育选拔中,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功用呢?

  从选拔方的目的来说,都是意在通过测试选拔出“知识掌握更综合、深入的学生”,换言之,不要书呆子。通过设置生活常识相关的试题,当然是可以考察一个学生是否善于思考和观察,是否有宽广的知识面以及理解能力。而由此再来看这些堪称“奇葩”的测试试题,知悉了“番茄炒鸡蛋怎么做”,或者说如何煮面条,是否就能说明知识掌握更综合、更深入了呢?从题目的答案来看,所考察的更多是生活经验方面。

  一个必须厘清的误区是,考察生活常识与考察以生活常识为载体的知识掌握和理解,是完全不同的范畴,换句话说,有生活常识并不意味着有对来源于常识的知识的“综合且深入的思考”。如果只是在题干上看起来奇葩,并不能由此真正考察出精英教育所需要的素养,除了让学生为难外,更多的恐怕会沦为哗众取宠的博眼球。

  而从这些题目本身来说,它还可能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通过考试来选拔,虽然有着其本身的局限性,但从当下来看,它依然是保证公平的最好形式之一,当然,公平从来都不是绝对的,但考试应实现相对的公平。从生活常识,到琴棋书画,这些看似来源于生活的考题,恐怕只是部分人生活圈子的内容。这些认知的差距,既有来自贫富差距下的阶层鸿沟,也有二元体制下的城乡差距,那么,这些因于客观环境所制造的知识壁垒,它不应该或尽量少地出现在着眼于公平的精英教育选拔考试中。而从学生们事后的回忆来看,出现了诸如《模仿游戏》的男主角扮演者是谁、将一段五线谱变成简谱、选出梵高的作品的考题,这样的一场考试显然不利于在现实环境中处于弱势的孩子们。

  一个可以佐证的事实是,在浙大竺可桢学院的官网中,找到了参加此次选拔考试的名单,在名单中不难发现,参加考试的学生大多是来自于城市中学甚至主要是省会中学的,难道大学最顶级的精英教育选拔,只能从城市中选出吗?

  奇葩试题不应是一年一度的谈资而已,而应该从中发现存在的硬伤以及不公平,由此所引发的关注,才可能形成改变的力量。(高亚洲)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