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开学季,看这标题,明知标题党,还是莫名揪心——《父母以死相逼 寒门兄妹学子跪别父母返校》。(9月6日《生活晨报》)
这是山西长治一户破旧不堪的院落里的故事。新闻图片看,这里简直是一个“时间黑洞”,时间在这几乎未留痕迹。依山黄土窑洞,除一稍具时代感节能灯泡,或都可作抗战题材影视基地——时间走到2015,从居家摆设和现代化程度看,说这是1945都有人信。
新闻主角是李超李雪兄妹。一家如此清贫,除看起就不那么丰沃富足满目黄土的穷乡僻壤地理环境,更主要还因这一家全病号:父亲患有严重肝占位,母亲腰椎疾病缠身,年迈奶奶有严重的关节病。
城里“因病返贫”,这儿则贫上加病贫更贫。兄妹两年前考上大学,随后父亲犯病,接着是农村最常见“二选一”,哥哥弃学供妹妹读书;第二年又考上,上天又开玩笑,母亲查出患腰椎病变。最终东拼西凑,后有爱心捐助,总算俩孩子都上学了。妹妹已大三,成绩专业第一,不过不打算读研,要还哥哥弃学供读之恩,打算早工作供哥哥读研。而父母“绝食相逼”,则是开学临近,孩子心系病痛双亲不忍离家的无奈苦肉苦情戏。
肥皂剧里,豪门都是“冤冤相报”吃饱撑的狗血攻讦,现实中,寒门里则是如此情真意切却也倍感辛酸的“恩恩想报何时了”。但凡出身在衣食无忧小康之家,这种“病痛双亲绝食以死相逼”外加“寒门兄妹轮流弃学供读”悲情就不会上演。
困苦总让人动容,不过要感慨的,不该是兄妹的“懂事、早熟”。药不对症的抒情是廉价无用的。就如小区楼下串串店,数完竹签后,嘴里念念有词,荤素多少飞速运算,口播比华少还溜的堪称“心算神童”的小丫头,我就好奇她到底是天赋异禀,还是长年帮父母练摊被迫无奈练就神功的?
“早熟”背后,几多辛酸。每每看到因穷失学的“懂事”孩子,试着跃过浅表性的廉价感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只因“家当”有限,糊口谋生,但求生存下去而非奢望品质生活,这是生物求生本能。你没饭吃,也会“当家”的,这跟年龄无涉,只跟贫寒境况相关。
这个向来崇拜“苦难美学”的国度,喜欢赞美苦难。却要防止在歌颂苦难中,迷失理性判断。一切没有选择的行为,都毫无价值。苦难并不总导致伟大。而如是人为设限造成的苦难,只是纯粹的苦痛。
门户这组新闻图片竟然引来数万评论,可见感人至深的力量。但如真能感同身受,痛如切肤,显然不会有“人穷为何还要读书”这种纯看热闹起哄式质问,这实则是“何不食肉糜”的一个反面镜像。
武断点儿讲,说这话的要么是自己读书不行,要么是完全对真穷无概念。就如前段“最悲伤作文”引起的关于“我的凉山兄弟”的扶贫讨论。真去过凉山,你才会承认,某些先天优越感是多么可笑,你不过凑巧出身比他们好点儿罢了。年前去过那一个才通电两年的火车站,进站根本无路,要从山上绕几个钟头才能到小站。在某些极端地理环境下,赤贫和懒惰全不沾边。当勤几乎无功,懒甚至是最理性选择。
具体到这,在时间几乎数十年停滞的破旧窑洞,兄妹考学,是他们及其家庭获得向上流动的唯一可能。上大学对这个家的意义,不亚于恢复高考那时大学的含金量。人穷为何还读书?因读书是兄妹俩能保证以后不像父母这代那么穷的最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们家的贫穷不仅是因为病,更重要是没有文化。如因照顾我们而耽误了学业,我们家永无出头之日。”父母“绝食”时的狠话,或是其心里话。想起前段儿那位不适合读书的42岁大叔折腾多年非要圆“本科梦”,这对兄妹不但适合读书,且经济允许可继续深造。不适合的非要圆大学梦,这是个人选择,适合读书若只因清贫而无法梦圆,这就是可寻出一些制度性病根了。
“不让一个学生因穷失学”,这是政府承诺——中央密集出台相关资助政策,已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8月24日《生活晨报》)甚至李家因病暴贫,也可在大病医疗救济领域找到政策保障。
这是我翻到当地报纸一则新闻。而不读书,这家人或连读到这则消息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我大学前几乎没在镇上看到过报纸。上学头年,家里及亲戚完全没听过助学贷款、绿色通道,以为凑不齐头一年学费,学就白考了。我也进校才知有贷款,后三年就申请了。而到毕业才听我爹说,当年东凑西借后送入学后,家里只剩三四百块。
中国青年报:除了文凭,还有什么能证明你是... 2009-04-17 |
中国青年报:除了文凭,还有什么能证明你是... 2009-04-17 |
“父贷子还”能绕开“限购令”? 2010-10-26 |
报博 2012-05-30 |
徐 娟:莫让“中国式陪读”成为绊脚石 2012-12-13 |
中国网:如何提高青少年的阅读品质 2008-11-22 |
一周大小事 2014-11-27 |
中国网:如何提高青少年的阅读品质 2008-11-22 |
晓 光:“性交易”换学位背后的教育焦虑 2015-08-18 |
中国网:道德说教消灭不了“孩奴” 2010-0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