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编者按:为什么读大学,大学生活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年轻人如何成就更好的自己?这里是几篇开学典礼上的演讲,希望它们对此做出回答。
------------------------------------------------------------------------
我是一个半路出家的老师,十几年前从新闻媒体来到人大新闻学院,我一直觉得自己还没有成为一个完全成熟的老师,还没有充分的自信,却已经变老了;我们每年要在这里面对的学生,却总是那样年轻。你们川流不息,像青春的河水。
作为教师,我想分享给新同学的一个切身的体会,那就是:“大学对于你们是一个什么样的机会?”
好多年前,我做过一届本科生的班主任,像今天一样,迎接新生入校。班上有一位同学来自农村,通过自己艰苦的努力和超强度的应试教育考入人民大学。我当时觉得,他就是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啊!这位同学性格内向,又是从相对封闭的教育环境中出来的,他不善言谈,不善与人交流。所以,我格外观察他这方面的改善,比如,他有时说一个冷笑话。别的同学叫他小名儿。我希望他会逐渐在大学放松,开放自己。后来,二年级转专业,他就不在我班上了。
4年之后,在明德广场上,全院毕业生合影,我再次看到这位同学,我问他已经和哪个单位签约就业了?在那个场合,老师见到毕业生,都问这样的话。而他回答说:还没有单位要我呢。我心里咯噔一下子,意识到是怎么回事儿了。他在就业的面试中一直很不顺利。一年之后他都没有找到工作。此后就再也没有听到他的信儿了。
我们看这位同学,他一考入名牌大学就好像因知识而改变了命运,但从四年以后看,实际上是否真的改变了命运,很难说。因为这位生性内敛、从相对闭塞的应试教育中胜出的同学,没有能够在4年的大学生活中尽可能地开放自己、改变自己。而和他一个班、同样来自农村的另一位同学,毕业的时候,表达和交往能力则和入学时判若两人。
这就是4年大学生活给人的机会——决不仅仅是给你一个获得知识的机会。
具体到课堂上,这样的机会就是更为积极地展示自己,在和老师、同学的交流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当然,不仅是课堂,在大学,还有好多更具有自主性的机会,比如学生社团和学生媒体。在人生成长的这个重要时段里,它们都是改变自己、塑造自己的重要机会。而这些机会的本质:就是交流、交往,开放自己。
同学们,咱们是年龄不同的两代人,有幸在人生短暂的4年里相遇。我们在这儿当老师,你们在这儿当学生,不是因为我们年龄比你们大,而是因为人类一种为了进步的效率考虑的制度设计:让一些人利用分工的优势——主要是资源的优势,观察和梳理人类的知识和思想资源,然后集中传授给另外一些人,使后者有更多的时间投入知识创造。这里谈的是广义的知识创造:即使你只是在采访报道,相对于课堂上的练习,也是创造性的。
这样的分工,我认为正是教育的本质。而高等教育还不仅仅是知识传播,而往往是知识的生产——在教室,在实验室,在老师和同学对话交流的头脑风暴之中。因此,它的本质是师生的合作。
我祝愿同学们在今后的4年里,使自己更为开放,更为丰富。祝愿我们在教学与学习中合作愉快!
羊城晚报:这四位清华特招生就是素质教育的... 2009-04-22 |
羊城晚报:这四位清华特招生就是素质教育的... 2009-04-22 |
郑 勇:留学岂仅为一纸“洋文凭” 2010-08-27 |
郑 勇:留学岂仅为一纸“洋文凭” 2011-05-17 |
涂启智:“学业预警”打破应试教育束缚 2014-06-18 |
长江日报:高考改革应自改革基础教育始 2009-06-16 |
杨朝清:“00后大学生”边缘群体需要特殊... 2015-09-09 |
长江日报:高考改革应自改革基础教育始 2009-06-16 |
西安晚报:如何看发“红头文件”抓应试教育 2009-11-05 |
西安晚报:如何看发“红头文件”抓应试教育 2009-1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