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10月19日下午,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200余名新生被“赶出寝室”,参加“盲行校园长城”心理拓展活动。据了解,这是该校青春护航学院首席心理专家吕慧英教授针对“屏幕一代”开出的“处方药”。吕慧英表示,很多新生在线上活泼开朗,但是线下却像换了一个人。(10月20日《楚天金报》)
出现线上线下性格“分裂”现象的绝仅非学生。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被互联网紧紧绑缚,尽管绝大多数信息毫无用处,但许多人仍旧乐在其中不能自拔,总有刷不完的屏,点不完的赞。因为沉迷于手机引发的社会、家庭矛盾不绝于耳。
最近,美国摄影师Eric Pickersgill的一组摄影作品“Removed”在网络异常火爆:原本很日常的生活场景,当摄影师把手机和所有电子设备都从照片中“P”掉后,照片中的那些人立马像是失去了灵魂的幽灵。
现在,从衣食住行到工作学习,几乎所有方面都可以与互联网发生联系,也可以说我们的许多时间已被互联网“夺”走。在互联网给我们带来快捷方便的同时,我们比过去更忙更累更感觉没有时间。实际上,许多时候我们因为迷恋网络,原本懂得的礼仪与亲情交流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淡化。
当互联网使我们生活加速,使我们变得更忙时,慢越来越像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奢侈品。挪威奥斯陆大学社会人类学系教授托马斯·H·埃里克森曾在《时间,快与慢》一书中指出,有时,“拖延是一种优雅,慢速是一种美德”。为印证慢生活的巨大魅力,埃里克森以“北欧四国”(芬兰、瑞典、挪威、丹麦)作为例证,譬如极力推崇北欧人羡慕的小木屋。小木屋所处地理位置大都偏僻,有的还没有电视、电话和互联网。为了返璞归真,净化心灵,一些人入住小木屋后拒绝用电,甚至有人一进入小木屋后便摘下手表塞进抽屉,连时间一并抛到耳后……
放慢节奏,有时也是一种生活品质的体现。慢,其实并不难,只需要像埃里克森教授描写的小木屋现象那样,选择性地刻意“屏蔽”一下互联网,让自己偶尔远离虚拟的喧嚣,这既可以让我们紧张的神经松弛,还可以让我们“赢得时间”,得以享受同家人、朋友交流,以及社交带来的欢愉。
徐迅雷:“法联网”让人眼前一亮 2011-01-28 |
李彦宏:移动互联网需要新商业模式 2012-06-06 |
罗 提:委身阿里的为何是UC而非360? 2014-06-13 |
宁 采:“互联网+”倒逼创新 2015-04-14 |
姜 赟:互联网电视:规范发展当两翼齐飞 2015-05-27 |
马颖毅:移动互联网正在威胁我们的专注力 2015-06-09 |
吕 洪:虚拟空间不是虚假天堂 2015-06-11 |
毕重庆:创客们搭上了“互联网+”的幸福快车 2015-07-09 |
黄晓芳:互联网有望使公益大众化 2015-09-16 |
禾 刀:适当做些“互联网-”,让自己慢下来 2015-1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