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这样的老派学者,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戎国强
//www.workercn.cn2016-02-02来源: 钱江晚报
分享到:更多

  前几天刚刚参观了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昨天又读到媒体对毕业于西南联大的院士、我国焊接学泰斗潘际銮的报道。潘际銮先后主持创立了哈工大和清华大学焊接专业,是全国最早的两个焊接专业,他还是秦山核电站、高铁的技术把关人。

  网上查询了一下,最晚从2013年开始就有多家媒体陆续报道潘际銮,而最近一两天,对潘际銮的报道似乎呈现出高峰状态,这位终日钻在实验室里的科学家终于进入大众视线。从众多网友的反应来看,潘际銮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他科学贡献之大与物质生活的简单甚至简陋之间的反差。

  旁人所见的生活状态的反差,在潘际銮本人来说,是一种境界:沉浸于学术研究,内心之安静、纯净,已无暇也无兴趣讲求物质生活。潘际銮的精神境界,来自于西南联大的精神传统。西南联大成立于抗战爆发后,在《西南联大蒙自分校大事记》中有一条记录是“4月6日,台儿庄大捷,全国振奋”。据此,我们就能懂得,为什么西南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四个字;我们就能懂得,潘际銮现在还会唱西南联大的校歌,每当唱到“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时,为什么仍然会流下眼泪。在炮火中失学、逃难的潘际銮,与西南联大的命运相同,个人的精神世界融入西南联大的精神传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这个报道告诉我们,西南联大的精神传统,一直都在支持着潘际銮,他一直没有忘记“亡国的滋味”;他的人生选择,他的生活方式,都在实践着西南联大的精神传统;他的学术贡献、科研成果,是西南联大的人文精神的结晶。西南联大精神,不过是民族精神的代表,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关头迸发出来的精神力量。

  在科研和学术之外,潘际銮对一些社会性事务的反应,同样表现出一个科学家的良知和纯净。报道说,潘际銮对各种“好处”不敏感,但是,遇到违背原则、危害社会的行为,他都会站出来说话,为此得罪了不少人。报道说,潘总说自己是一个“过时的老派学者”。这是潘老的自嘲,是学养、襟怀的自然流露,但同时,又何尝不是对社会时潮的委婉批评?物欲权欲放纵,乡愿、虚伪流行,直言者无言路,直行者行之不远,潘际銮这样的老派学者若真的“过时”了,不是哪一个人的悲哀。有关潘际銮的报道,对全社会来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号:潘老师所代表的精神,能不能传递下去?我们的社会还需要不需要这种精神?前几天有报道说,中国钢铁产能过剩,但是制造圆珠笔笔尖的“球珠”,还要从国外进口钢材。日产马桶盖质量高,是因为日本的模具水平高,这是中国制造业的瓶颈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技术创新要靠人,而人是社会动物,社会环境影响、制约着人的行为。潘际銮这样的人,对社会来说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让潘际銮的精神在全社会发扬光大,应该怎么做?潘际銮已近九秩,人的生命周期非人力所能左右,但是一种精神是延续、壮大还是断绝,是人选择的结果。潘老师所坚持的西南联大的精神,会成为绝唱吗?潘际銮若真的过时了,意味着西南联大所代表的精神被抛弃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