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篡改志愿,“分数改变命运”的悲剧
敬一山
//www.workercn.cn2016-08-05来源: 京华时报
分享到:更多

  篡改同学志愿的行为,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展现了“分数至上”压力下学生的紧张和心理扭曲。法律的归法律,教育的归教育,是对篡改志愿事件最好的善后。

  据报道,山东青岛胶州发生一起“离奇”的篡改高考志愿事件。郭某因为担心同学常升成绩好挤掉自己,就在填志愿时偷偷记住了常升的密码,然后篡改了他的志愿。结果常升虽然分数更高,但还是落榜,而郭某如愿被陕西师范大学录取。目前篡改同学志愿的郭某已被警方采取强制措施,但常升的入学问题依然悬而未决。

  这起事件并不复杂,郭某无论动机还是行为,都很难令人给出法外开恩的同情分,依法追责是必须的。无论是法律代价还是可能的耽误入学的代价,其都应该承受。而对于常升的救济,希望教育部门能酌情考量其莫名受害的无辜,这种情况下的破例录取,不会伤及教育公平。

  一个愚蠢行为,可能改变两个年轻人的命运。虽然篡改同学分数是非常个案的事,但就本质而言,这是一起教育悲剧。依法处理不难,但要从教育层面反思,可能就不那么容易。“分数改变命运”,这是现实中人们对于高考最朴素的认知。不管平时怎么大谈素质教育,一到高考面前,分数就成了唯一的标准。篡改同学志愿的行为,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展现了“分数至上”压力下学生的紧张和心理扭曲。

  这并非是为郭某的荒诞行为找借口,而是反思其言行背后可能的原因。从报道看,这首先是家庭教育的失败。郭父也反思,是他们对孩子期望值太高,在高考这件事上给了儿子太多压力。本来父母望子成龙,其情可悯,但方式不对,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媒体报道中还有一细节,郭某篡改分数导致常升无法入学,常升家人报警后,郭某还是不敢直接告诉父亲,而是通过一个同学之口转达,可见郭某的恐惧和家庭关系的不正常。

  现实中,“分数至上”的高考制度,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残酷性,父母和家庭应该成为一种“润滑剂”,缓解各种有形无形的压力,让孩子能更理性地面对分数和高考,而不是进一步强化分数的魔力。很多高考生的悲剧背后,都有父母错误迷信“分数改变命运”的因素,这样的教训不能再被漠视。

  此外,还值得反思的是高考录取制度。在依照分数集中录取的格局下,一名考生的分数或者志愿变动,的确会影响别的考生的名次和命运。就此而言,高考的秩序和公平似乎是非常脆弱的。如果能及早探索双向录取(考生可申请多所大学,大学再独立录取)等方案,或许能减少类似损人利己的事件。

  当然,任何考试制度下,都难以杜绝投机取巧的事件,就个案而言,依法处理、依法追责仍是必要的。教育层面的反思,只是以此为契机,追求更健康、更公平的考试招生制度。法律的归法律,教育的归教育,是对篡改志愿事件最好的善后。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