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志愿被篡改应有救济常规
燕农
//www.workercn.cn2016-08-04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近几年,考生志愿被恶意篡改的事件时常发生。然而,于某一个当事个体而言,因高招志愿被恶意篡改而与大学失之交臂,无疑是“天塌”般的事件,很有可能命运急转,十年寒窗苦读付之东流。

  高招志愿时有被篡改,当然与违法成本低有关。揆诸近年来相关事件,篡改者或者被行政拘留,或者行为被录入征信系统,总之没有因此获罪的。虽然宪法确立了公民的受教育权利,但是刑法并没有将侵犯公民受教育权的行为入罪。按照法律界的梳理,篡改高考志愿可能涉及三项罪名: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罪、非法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罪、非法提供他人个人信息罪。在刑法的视域中,这三项罪名都以“情节严重”为定罪依据,而篡改志愿是否属于“情节严重”,相关司法解释暂无明确。

  应该承认,凡是篡改他人高招志愿的行为,基本都属于主观恶意的。一种情况是,同学之间因平日嫌隙实施报复,或者类似于青岛常升事件,篡改了别人的志愿有利于减少自己的竞争对手;一种情况是,一些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违规招生,通过某种非法渠道获取考生信息,直接替考生填报了某高职院校志愿。无论哪一种,都是违法者得咎轻微,而受害者损失惨重。因为涉及个体的宪法性权利,这种悲剧局面应该被制度性救济所打破。

  电子信息时代,给高考招生带来了便捷,却也因某些原因隐藏了一定风险。那么,考生除了网上填报志愿之外,就仍然需要有一份完全复制的纸质志愿,或者网报志愿的电子页面截图,由考生本人签字后存档留查和复议。一旦遇到高招志愿被恶意篡改的事件,有关部门以纸质志愿档案为准接受复议,在被篡改考生成绩高于所报院校录取分数线的情况下,予以追加招生计划录取。事实上,目前纸质志愿档案环节被舍去了,且考生没有这方面的复议机会,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制度构建的目的,主要不在于守株待兔般的惩罚人,而在于约束和规范秩序,使人们不至于跌入犯罪的深渊。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必要对高招志愿被篡改者构建制度性救济常规,给他们一个复议和追加录取的机会,从而避免千万考生担忧甚至恐惧于志愿被篡改,避免被篡改后高分考生无学可上的悲剧,某种程度上也抑制了不法者篡改别人志愿的蠢蠢欲动。因为徒劳,所以才不会冒险。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