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北京蓝皮书《北京社会发展报告(2015~2016)》,报告指出,高中阶段教育规划应审慎研究制定非京籍普通高中教育政策;建议对非京籍完全开放中等职业教育。(8月8日中国青年报)
根据这份蓝皮书,非京籍学生可以上中职学校,做出这一建议是建立在两大前提之下:一个是北京中职教育在校生规模近些逐步减少,由2003年的21万萎缩到2013年的16万,再就是目前在京接受义务教育的流动儿童39万人中,到初三毕业时将近有14万人将会流入北京社会。
担心中职学校缺生源,而使得中职教育难以为继;怕流动儿童流入社会,造成童工现象并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而建议中职教育对非京籍学生完全开放。如果说这是给非京籍学生发放教育大礼包,那也是“被迫为之”,是为了解决北京自身问题的利己之举,而不是从非京籍学生切身利益出发进行的良心改革。
在此之前,即便是非京籍学生上中职学校,条件又是何等苛刻:持有有效北京市居住证明,有合法稳定的住所,合法稳定职业已满3年,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已满3年,其随迁子女具有本市学籍且已在本市连续就读初中3年学习年限的,才可以参加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的考试录取。
由此可见,上中职学校难不难,取决于政策者想为非京籍学生留下“多大的门缝”。如今,中职学校缺生源了,建议对非京籍学生完全开放,分明是把学生看成“生源数据”,而不是一个个需要接受良好教育的公民个体。
表面上看,是扩大非京籍学生接受中职教育的权利,其实是北京扩大了对外地人的歧视。上中职学校设置那么多条件,本身就是对没法满足这些条件家庭的歧视。学生作为公民个体,怎能因为父母条件不好被剥夺接受相关教育的权利?而且建议中职学校对非京籍学生完全开放,那么我们要问,为什么不是普通高中对非京籍学生完全开放呢?
制度歧视是最大的歧视。制度层面上规定,中职学校对非京籍学生完全开放,是否向非京籍学生传达这样的指示:你们只配上中职学校。虽然说近年来中职教育办学水平逐步提高,但在社会上依然有一个共识:一般来说,中职教育的生源要比普通高中差的多。如此如何抚平非京籍学生因为“受教育不平等权”带来的心理雾霾?
制度层面上规定非京籍学生只能上中职学校,其实是剥夺了他们的正常上升通道。他们应该像京籍学生一样,义务教育阶段后,根据自身选择上中职学校或普通高中,除了要当技术人员,他们中的不少人也想上综合性大学,甚至走上学术发展之路。而非京籍学生向职业教育齐步走的政策,不仅意味着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而且是对部分未成年人的心灵污染:为什么北京对外地人如此冷漠,这不是首善之地?
不久前,江苏湖北减招事件中,社会议论最多的还是,为什么北京人占用了那么多的的优质高校招生名额?现在看来,北京也要把非京籍学生扫到门外。难道北京是想把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给既得利益者?北京是首都,在各方面都要给全国各地做表率,教育公平是教育北京革的最大价值追求,北京也应是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
本应与其他地方共享教育资源,北京为何在教育改革上制定“只开放中职教育给非京籍学生”的歧视性政策?教育改革上不追求教育机会权平等,倒是在地域保护维护既得利益者上下足了功夫,这样的改革离老百姓满意的教育还有多远?
人民日报:期待职教改革的蝴蝶效应 2014-03-25 |
文汇报:让能工巧匠真正“吃香”起来 2014-04-16 |
吴龙贵:保障房覆盖面扩容提升公共福利投放... 2014-05-22 |
非京籍儿童入学,“扣子”该咋解 2014-06-20 |
孙善学:为企业进入职业教育开辟空间 2015-05-14 |
朱昌俊:用工荒折射职业教育存短板 2015-12-04 |
用工荒折射职业教育存短板 2015-12-10 |
减少留守儿童,不能停留在文件 2016-02-16 |
高校教材同性恋争议,为何久拖不决 2016-05-20 |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六维路径 2016-05-3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