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不管是高校还是科研机构、医学院还是医院,晋升职称还是年终考核,评国家奖还是选拔人才,论文都已成为最重要的指挥棒——许许多多的科教人员正无奈地被论文牵着鼻子走。(据《人民日报》 )
相比“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一份论文难倒真人才”似乎更令人尴尬:前者却是翻遍衣兜也再无钱财,至少可以没钱没得理直气壮;而后者则很有可能是空有才华却无法表现,甚至才华横溢却得不到认可,令人扼腕叹息。但不幸的是,这类情形在当今社会却已司空见惯。不论是高校,还是研究机构,甚至各级政府,都有拿论文当评价人才的“标尺”甚至当作唯一“金标尺”的趋势。这种思维,危害极深,会导致埋没人才,会严重打击人才的积极性,限制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实在要不得。
众所周知,在“严查买卖论文乱象”的呼声中,论文买卖产业却在不断壮大。论文买卖“业务”甚至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先说说论文买家,通过买论文来评定职称、获取奖项,固然是出于无奈,但首先这是一种造假行为。靠买来的论文而上位的人才,诚信上瑕疵十分明显。这样人才,用起来又怎会让人放心?无奈也好,被迫也好,这种学术不端的行为,严重失信,严重败坏社会风气。一朝东窗事发,不仅之前得到的好处会一无是处,有时更会身败名裂。既然风险如此大,为何还有人热衷于买论文呢?这说明我们评价人才的标准与客观实际差别太大,很多人为了满足这个标准,只能被迫造假。
其次,这是十足的形式主义。我们且不论这些买来的论文是不是有真才实学,但其中透出的“形式主义”味道是十分值得警惕的:我们很多用人单位,只要求交得出论文,而根本不管这论文是否具有实际应用的意义;很多评价机构只看论文出处,也不考虑论文是否真的反映了“作者”的真才实学——一句话,论文现在正沦为形式主义工具。这样评价人才显然无法体现其真正学术和实践水平。
因此,评价人才,要设身处地地站在人才的角度来制定标准。一名科研人员和一名一线技术工人,用论文作为唯一评价标准显然是不合适的——他们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的劳动产出是不同形态、不同价值的,显然不宜用统一标准衡量。人才的价值,固然体现在以论文为表现形式的理论成果方面,但更体现在其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和价值上。对于教师,教学质量如何是关键;对于科研人员,科研成果是否能转化为可计量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关键;对于一线工人,技术创新是否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负担是关键……凡此总总,不一而足,如果都刻板的用论文这个标准来衡量,就如用能不能写八股文来评价士兵是否勇敢一样荒唐可笑。对于不同的人才,用不同的标准和手段进行客观评价,这才是评价人才最科学、合理的机制。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在几百年前发出的这声呐喊,我们现代人听来仍然颇有感触。今天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才——单纯用论文这个固化的标准,去衡量一切人才,会使我们错失很多宝贵的人才,甚至会错失历史机遇。因此,必须要转变思路,改变以往评价人才的标准,用客观实际的标准来衡量人才,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各行业方能英才辈出,助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广州日报:“论文情结”导致论文买卖交易蔓延 2014-10-28 |
打破职称“唯论文”:改革可更进一步 2015-09-02 |
熊丙奇:论文情结不是简单的反论文 2016-01-18 |
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评价新机制 2016-03-31 |
【科教时评】对论文造假不能“法不责众” 2016-07-15 |
对论文造假不能“法不责众” 2016-07-15 |
斩断论文买卖利益链 2016-07-15 |
消除期刊乱象 要从源头求解 2016-08-11 |
消除期刊乱象 要从源头求解 2016-08-11 |
破除“唯论文”积弊 2016-09-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