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科教时评】对论文造假不能“法不责众”
钱夙伟
//www.workercn.cn2016-07-15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低廉的成本 漫画 李法明

        只要交1000多元钱,一篇职称论文就能代写保发,而学位论文则要贵一些。博士论文一篇大概五六万元,硕士论文则是5000元到1万元左右,难度大一些的比如医学类的论文会更贵,一篇硕士论文要价大概1.7万元左右。近年来,从教授博导到普通学生,媒体曝光的论文造假事件呈高发态势,论文造假的背后早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7月12日新华网)

        报道称,论文造假已经形成相当完备的产业链。比如一家造假公司的论文生产线由5个核心部门组成——竞价部、企划部、顾问部、财务部、创作部,这5个部门环环相扣,互相配合,流水线作业。论文造假生意兴隆,显然是因为旺盛的“市场需求”。论文造假于供需双方固然是“双赢”,但沉重的代价,却要由全社会承担。

        且不说这种论文毫无学术价值,更严重的后果是败坏学术风气。诚信是为人之本,无论教授和学生,造假不仅窒息科研的创造和进取,更引向人品人格的堕落。

        论文造假的“产业化”让论文可以“批量化生产”,因此制造着大量的学术泡沫,也形成一种虚假的学术繁荣,“中国学者在国际权威科学杂志上的论文发表量近年来呈现激增趋势”,我国的科研论文数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然而,光鲜数字背后的一个严峻现实是,优秀的论文凤毛麟角,论文水准不高不仅空耗宝贵的资源,还导致对科研现状的误判,乃至误导决策,这于学术进步和科学发展更是不可弥补的损失。

        论文造假的“产业化”可以说是“唯论文化”的衍生品,比如,书教得再好,只要没有论文,大学老师也难评副教授、教授;手术做得好的医生不一定职称高,职称高的医生手术未必做得好,医生们自己都说,看病最好是找副主任医师。诸如此类的怪象折射出的正是“唯论文化”的不合理,也成为论文造假的土壤。因此,改变人才评价“唯论文化”现状,让职称评审回归职业本质,应是对论文造假釜底抽薪。

        当然,论文总是水平的体现,不失为价值评判的一个依据和标准,急功近利之下,也就总有论文造假的市场,因此,必须强化法律的威慑力,而这恰恰是现在的一块短板。这固然因为论文造假已然是潜规则查不胜查,但主要还在于有关方面的不作为,于是让“供需”双方占尽了“法不责众”的便宜。显然,对于论文造假,不论查处难度有多大,凡有蛛丝马迹,都必须穷追猛打,有一起查一起。只有完善政策体系,引导和加大监督力度,才能彻底斩断论文造假的产业链。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