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以宽容心态看大学“懒人经济”
王钟的
//www.workercn.cn2017-05-08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老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告诫年轻人凡事要亲力亲为。而现实中,这个道理正在被颠覆。在今天的大学校园,“懒人经济”“宅经济”已经风行。吃饭不去食堂排队,选择点外卖;买东西不愿下楼,花钱请人送上门——这些新型消费模式催生了新的服务链,有的学生可以在寝室里待好几天不出去,有的学生则以替人跑腿小赚一笔。

  有需求就有市场,市场还会创造更大的需求,所谓“懒人经济”无外乎是供需关系的朴素表达。校园的特殊环境、学生的社会身份,与“懒人”这样带有强烈道德暗示的标签放在一起,就会让很多人担忧“大学生变懒了”。校园生活较之其他社会生活是最为方便的。很多人毕业后怀念校园的美好,就是因为校园生活极大的便利性。就在凡事都方便的校园,还有“懒人经济”,难怪让人不解。

  校园很方便,并不意味着校园就不能更方便。身处校园,学生最基本的社会分工是课程学习和科研创新。一些“懒人经济”的消费者并不是真的懒,而是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紧迫的学习和科研中去。

  对于校园秩序和学生道德,太多人寄予了传统的想象,十年寒窗、雪地夜读、废寝忘食等成语,无一不表达了对学生“苦”“勤”“累”的期许。正因如此,很多学生毕业后,虽然感到校园生活有值得留恋之处,却认为离开校园伴随着身心的解脱。

  社会分工可以渗透到各个领域,校园当然也不例外。现代大学设计了完善的后勤与行政系统,让教师和学生从烦琐的生活和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这就是社会分工的体现。

  种种案例表明,校园是社会创新的试验场。近年来,很多创新的经济模式都诞生于校园,进而影响全社会。当前最火的一款餐饮外卖平台,就诞生于上海一所知名大学的学生宿舍,当时还是学生的平台创始人通过校园“懒人经济”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可以看到,很多创新都从大学校园发端,学生的需求反映了大众的需求,学生的市场带动了庞大的社会市场,“懒人经济”自然也不例外。

  对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而言,首先应破除价值观上的成见,以开放宽容的心态迎接学生的大胆尝试。要知道,校园里每一个“懒人”的背后,可能有10个以上的勤快人为他默默服务,而那一个懒得上食堂、去商店的“懒人”也可能是创业小有所成的人。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