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5月11日,北京市初三年级学生正式返校复课,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表示,复课后初三学生应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果出现发热、咳嗽、乏力、腹泻等症状,不要上学。5月10日,长春市教育局发布通告称,鉴于5月10日吉林省舒兰市风险等级调整为高风险,有舒兰市旅居史的一律不得返校。
校园疫情防控是全社会的关键点、聚焦点。一方面,校园人多面广,空间相对封闭、传染风险更高。大规模的人员流动和人员聚集活动,大大增加了疫情防控的难度系数。另一方面,校园要成为“最安全的地方”,生命安全是最基本的题中之义。确保校园一方净土、确保师生生命安全——这“两个确保”没有退路、不容打折。复工复产如火如荼,复学复课亦未止步。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11日,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高中学段均已开始复学;幼儿园已有8个省份返园复学。在高校复学方面,仅剩北京、河北、山东、湖北和黑龙江5省市高校尚未开学,复学人员总数超过了1亿,预计5月底复学人数将达1.5亿至2亿。伴随着校园生活“恢复键”的按下,必会有更多学生从社会进入校园,防控不容松懈。况且,随着夏天的到来,全国各地气温普遍上升,天气热了,戴口罩更不舒服,由此带来的疫情防控挑战并不小。
如何毫不放松、如何慎终如始?这个问题的答案起码有三个层面:第一,落实主体责任。用教育部的话说,“各个学校的校长、书记,就是城防司令,须严防死守”。既然疫情防控常态化,不仅常态的健康日报制度要坚持落实下去,防微杜渐的监管也要常态化运行。第二,科学有效防控。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共同出台了关于大中小学和托幼机构疫情防控指南和疫情防控的技术标准,各地各校当据此建立应急预案。比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无接触餐饮”等,就借助硬核科技的加持之力,让校园疫情防控从粗放走向集约。第三,防疫复学齐抓。从在线教学到课堂教育、从课程教育到教改实践——它们与常态疫情防控同等重要、不可偏废。教育领域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就是教育教学秩序恢复正常,以及在恢复正常的过程中和恢复正常之后,还要继续保持严格的防控措施。齐抓共管、两手皆硬,校园疫情防控才能取得实效。
事有难易,为之则成。国内的疫情基本可控,为复学复课提供了良好条件;但是,正视校园疫情防控复杂现实,这也是绝不能掉以轻心的事。不麻痹、不厌战、不松劲,越是到了关键时刻,越要懂得慎终如始。校园疫情防控,功夫还要细致些、用力还须持久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