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省科协开展了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的规范管理工作,撤销了278家“广东省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
全省321家,278家被撤销,如此大刀阔斧,颇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这表明广东省在裁撤院士工作站的事上较了真,不怕伤筋动骨,只怕徒有虚名,这本身就是科学精神的回归。
院士工作站泛滥,社会诟病已久。院士工作站,原本是组织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好创意、好形式。但是,各地方、各企业一拥而上,将创建院士工作站视为政绩,视为企业招牌,当作寻求经费与补贴的堂皇借口。于是乎,院士作为稀缺资源被争抢,很多院士工作站的实际功用被弱化,成了面子工程。据报道,截至2018年,全国已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近5000家;而直到2019年,加上外籍院士,我国两院院士的人数也仅有1700多人。
很显然,院士工作站数量太多,院士明显不够用了。院士到了院士工作站,常常不是工作,而是站台。有媒体报道过一个可能有点极端的例子。说某位院士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建了89家院士专家工作站。有人估算,该院士即便全年无休,平均每个工作站也只能分享到他4.1天的时间。这样的工作站能做什么实际工作呢?徒有其表罢了。
荒诞不经的数据和案例,揭开了院士工作站泛滥现象的冰山一角。其实质不仅有违创建院士工作站的良好初衷,还浪费了宝贵的公共资源,破坏了健康的学术生态。科研创新出成果非一日之功,不是种庄稼割韭菜,投入越多收获越多;院士也不是点石成金的神仙,只要请来站一站台,贴上自己高姓大名,科研成果就会泉涌而出。院士工作站的“大跃进”,本身就违背了科研规律,巨额财政投入投了下去,除了营造地方与企业科技突进的虚假繁荣之外,不仅别无收获,对科研本身更是一种巨大伤害。
有鉴于此,对院士工作站的整治、纠偏乃至裁撤,势在必行。2019年6月,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规定:“每名未退休院士受聘的院士工作站不超过1个、退休院士不超过3个,院士在每个工作站全职工作时间每年不少于3个月。”这一规定,从源头抓起,对院士在工作站的任职做了硬性要求。与此同时,也是倒逼各个院士工作站,加强自我管理。聘不到符合条件的院士,院士工作站就不是名存实亡,而是必然身与名俱灭。
对虚有其表的院士工作站,就是要大胆裁撤,没有什么舍不得。这不仅是为地方财政减负,也是为院士减负,更是督促地方和企业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只要严格把关,深入清理,就一定能够正本清源,让院士工作站回归科学精神的本源,真正发挥出科技的创造力、引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