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各地中小学生陆续开始返校复课。针对复课后中小学校疫情防控、中小学生学业衔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做了大量精心准备。除此之外,抓紧做好复课学生的心理调适,也是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
在疫情期间,我们倡导用“心”战“疫”,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在复课之际,同样需要用“心”复课,高度重视复课学生的心理调适。学校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科学有效地做好心理危机干预,着力排解学生对疫情、对学业、对亲子关系的“三重焦虑”。
通过科学引导,排解学生对疫情的焦虑。虽然目前已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新阶段,学生似乎应该不再那么焦虑和恐慌,其实并不尽然。在过去的四五个月时间里,学生基本宅在家中,很少出门。复课后的学生走进校园,他们一方面会很兴奋,同时家长的反复叮嘱,学校的严密防控,戴着口罩上课,反复测量体温,这些场景难免会让学生的内心产生不安。因此,加强对复课学生的防疫知识宣传教育,让他们对疫情、对科学防控都能有一个正确认知,有利于排解各种紧张和不安所带来的心理上的困扰。
通过平稳过渡,排解学生对学业的焦虑。疫情之下,中小学生的学习主要在线上,由于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存在一定差异,对学生自律能力、有效分配时间的要求更高,对家校配合的要求也更高。受多种因素影响,学生线上学习的效果不尽相同,对于那些自律性不强、学习效果不佳的学生,会有明显的焦虑感。复课之后,为了检验线上学习效果,做好线上线下学习的有效衔接,学校通常会组织一些摸底性的考试测试,诊断学习效果,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这样的考试测试虽有必要,但考虑到大规模线上学习尚处于摸索阶段,不必过分在意和强调效果,更不必在学生中分出三六九等,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学业焦虑和压力。从复课后的教学组织看,对前一阶段没有开展新课程线上教学的,要坚持实施零起点教学;对已开展新课程线上教学的,要认真进行串讲复习,在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较好掌握所学知识基础上,再进行新课程学习。这种做法有利于学生放松心情,也有利于线上线下学习的有效衔接。
通过家校沟通,排解学生对亲子关系的焦虑。经历此次疫情,家庭成员之间的距离更近了,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都会产生一些新的变化。父母与孩子的人际距离缩短,各自生活空间交集增多,有利于增加交流增进感情,但同时也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在作息时间安排方面,孩子希望自主,家长希望服从,加之孩子看电视、玩游戏等带来的直接冲突,都会造成彼此关系的紧张。很多孩子期盼早一点返校复课,一方面是想念学校大家庭的生活,同时也是希望能够摆脱从早到晚在父母眼皮底下学习的处境。对学校而言,要善于成为疫情之下亲子关系的调和剂,主动与家长和学生沟通,化解双方的矛盾和冲突,推动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这本身也是家校合作、协同育人的重要内容。
对于今天的中小学校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受重视程度已经有了显著提升,并逐步形成了一支专兼职教师队伍,但相对于疫情防控之下的中小学生心理调适工作,仅仅靠心理辅导教师这支队伍显然远远不够。复课后的中小学生心理调适工作,离不开学校的全员参与,包括班主任、学科教师、心理辅导教师等。同时还要善于用好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尤其要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联络,及时交流学生的情绪状况和心理变化,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行协同干预,确保学生身心健康。
复课学生的“三重焦虑”,是疫情带来的新挑战,也是做好心理调适的重要指向。虽然“三重焦虑”并不指向所有学生,但在部分学生身上会有明显反映,有的甚至还比较严重,需要早发现、早干预。因此,做好心理调适工作既要面向全体,如:进行广泛的防疫知识宣传、开展全员的心理普查等;同时更要面向个体,对于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必要的心理危机干预,包括适时的转介治疗,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