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受疫情影响,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博物馆多数还处于关闭的状态,“云游”“云上展览”成为今年博物馆日的最大亮点。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携手全国博物馆共建全国博物馆“国云展”平台,这次“云上展览”,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VR现场直播于一体。上海市文旅局组织了丰富的线上活动,汇集了近40场直播活动,100+个精品大展和实景展厅以及150+场线上活动。天坛公园、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则先后在拼多多平台进行文化与文创主题的直播,用户不仅有机会通过“云逛展”的方式,走进国家博物馆,探访亚洲最大的图书馆,游览天坛祈年殿、皇穹宇、回音壁,还可以线上选购文创用品……
各地博物馆与媒体平台、电商平台等的合作,打破了博物馆高高在上的形象,打破了时空界限,让更多的民众有机会走进博物馆,了解文化与文物,显然契合了“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这一主题。实际上,博物馆在创新方式让文物更接地气方面有过不少尝试。2018年博物馆日,一支名为《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的H5在朋友圈刷屏式传播,背后就是抖音与国内七大博物馆的合作。兵马俑、唐三彩、陶俑、青铜器、侍女等文物化身接地气的段子手、搞怪又幽默,以年轻人热衷的方式态度走进公众视野。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不过是让“云游”变得更普及。
不过,虽然受益于各类新技术,依托于各类新媒介,在各种新潮玩法的带动下,博物馆日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平时也有越来越多国人走进博物馆。但全民博物馆热还没有真正到来,距离将逛博物馆当作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仍有距离。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参观博物馆约10亿人次,平均每人不到1次,而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参观3—5次博物馆。近年来博物馆观众增长速度较快,但是中国观众参观博物馆的频率仍然不高。另一方面,走进博物馆的观众的确在增多,可是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和体验方面,仍不尽如人意,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仍占有很大比例。就发挥博物馆更广泛的教育和知识普及的作用而言,博物馆更多集中在大城市,广大农村孩子走进博物馆、接受文化熏陶的机会仍不多,鸿沟依旧难以跨越……
种种现实都提醒我们,创新方式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让公众拥有平等接触博物馆的机会,并通过持续改进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让公众在参观博物馆时有更多文化收获、更好文化体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好转,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将重新开放。但“云游”“云上展览”仍将成为博物馆走向大众,承担教育和知识普及功能的重要方式。面对这一使命,博物馆还需要更多借助新技术、新媒体、新平台力量,让“云游”更有营养,连接更多元的人群,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孩子,让博物馆资源变得更平等、多元、包容,让更多孩子享受“云游”带来的乐趣,收获更多成长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