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制作、拍摄视频、思维导图……居家学习期间,除了日常网课学习以视频、拍照的方式交作业,还有一些上传到微信群内,显示孩子多才多艺的“成果展”。这些“别出心裁”的作品背后,是不少家长内心的无奈哭喊:“快被小学老师折腾疯了!”当技术化、套路化的作业逐渐沦为另一种形式主义,教育界应引起警惕。 (5月18日《半月谈》)
处于哪个学段的学生做哪些作业,这在教育部门都有严格的规定,也是经过论证的有科学依据的,可现实中的学校,老师却往往给学生布置了技术化、套路化的作业,已经完全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只能由家长代劳。这样的作业对于学生来说,已经毫无意义,因为成为了一种形式主义。作业傍上形式主义,想要折腾谁?
老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不限于作业本,已经开始注重锻炼学生的能力以及思维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大进步。但却需要把握好度,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好高骛远。从家长的反映来看,老师布置的许多作业,是注重技术化的,耗费时间长,且孩子无法独立完成,需要家长深度参与。说得通俗些,只能由家长代劳才有可能完成。这样的作业还有何意义?更为严重的是,一些老师只注重结果,只要看质量,而不管是否由家长代劳。这么做,不是在培养学生,而是糟蹋家长,已经背离了作业的初衷。其实,很多时候,老师也是清楚学生无法完成的,就是让家长完成的。比如定期研学活动,都要求拍照片、写文章或制作视频发公众号,这些小学生根本无法独立完成,可老师偏要学生完成。
对于作业,不管是哪一类作业,其主体完成者必须是学生。家长如果参与,也只能起到辅助。如果哪一个作业变成了家长是主体,那这样的作业设计得无论如何漂亮,完成得如何精致,都是失败的作业。更为重要的是,评价作业的质量,不能以结果为唯一标准。而应该注重过程,看做作业过程中,学生是否独立完成,学生某方面能力是否得到提升,这本该是评价时最重要的元素,可在实际操作中却少有教师去关心。这恰恰是最为悲哀的。
作业是提升学生能力的,本该与任何形式的形式主义无关,作业更不该成为家长的负担,也不是攀比的工具。当作业超过学生认知能力,学校评比导向、家长攀比心理更加重孩子负担。形式主义的作业设置对于学生的成长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是不利的,甚至成为亲子关系绊脚石。作业要回归本义。这一方面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检查和督查,对于形式主义的作业要给予清除,对相关责任人要给予处罚,另一方面家长若发现难以执行,要及时沟通反馈,灵活处理。从而让作业正本清源,不再成为折腾人的梦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