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段路,一条河,两条承载着文明和历史记忆的大动脉,6月22日被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丝绸之路和大运河联袂入遗,使中国又增加了两项世界遗产。
驼铃古道,大漠孤烟;千里长河,漕运粮盐。对于国人来说,丝绸之路和大运河并不陌生。丝绸之路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一大财富,也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好证明;而贯通中国南北水路的大运河,则见证了古代中国农业社会的创造力。现在谈及丝绸之路和大运河,已经不仅仅是世人对古代的一种缅怀,实际上丝绸之路和大运河更是一种从古到今一直存在的现实。因为除了遗产价值之外,它所蕴含的巨大精神财富至今仍为人们所敬仰。
申遗成功,国人振奋。但隐隐的担忧依然存在,如果忽视世遗的科学保护,最终将会导致世遗的走样。例如,丝绸之路和大运河联袂入遗后,有的地方便急不可待地开始大谈申遗成功对当地旅游经济的带动效应。
不可否认,一旦申遗成功,人们为了领略世遗的风采,必然会蜂拥而至。对于地方经济来说,申遗成功会带动旅游,从而带来经济利益,这是“客观规律”,谁也阻挡不了。比如,当年鲜为人知的平遥、丽江等古城因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而声名鹊起,并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组经常被引用的公开数据是,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平遥古城,1998年的门票收入从申报前的18万元飙升到500多万元,长了近30倍。
入遗在客观方面引来经济腾飞,这只能算是意外之喜。毕竟,我们要清楚的是,申遗成功更多的是向社会承诺要管理好和保护好世界遗产,而非如何利用世界遗产这块招牌。保护是主观的责任,旅游经济则是客观的“福利”。如果颠覆了二者的关系,不但有损于申遗的初衷,文化遗产也不可能在惠及于民、反哺社会方面发挥作用。
世界文化遗产传达的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传统,申遗可以唤起公众对世界遗产的认知热情并保护它,这已是社会共识。在如此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面前,我们应当从自己悠久的文明中寻找“时代精神”,并使之现代化以符合时代的需要。
而对于个人来说,领略体味世界文化遗产的风范,不应仅仅是在世遗景点跟前拍照留念。正如一位运河申遗专家所说,智慧的中华民族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人”字形的遗产:一撇是东西向的万里长城;而一捺就是南北向的大运河了。只不过,万里长城是静态的,而大运河却是活着的历史。这条蕴藏着无数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大河,至今仍在使用,它让历史变成了一个动词。而领略大运河的魅力,就需要每个人跟它一起“动”起来,感受文化遗产,共同爱护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