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刘 晓:留下长久惠民的“青奥遗产”
//www.workercn.cn2014-06-27来源: 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今天是青奥会倒计时50天,再过几天的7月1日,地铁10号线、机场线将正式开通试运营,我市轨道交通总里程将达到135公里,车站从原来的57座增至75座。随着两条新线的开通运营,南京也将实现城市交通与区域交通的一体化。对于市民来说,乘坐地铁便捷地过长江、去机场将成为现实。

  青奥会申办成功迄今已有4年半时间,寻着这条时间轴线,南京城市面貌的变化堪称史上最大,给市民带来的实惠也越来越多。青奥会前,南京重点实施了包括城市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青奥建设、河西新城建设和改造滨江风光带、城市快速道路改造提升等16项工程,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功能品质和市民生活品质的显著提升,无论是骑行公共自行车感受绿色交通还是漫步在家门口的绿色步道、“城市客厅”,越来越多的市民感受到,宜居生活变得触手可及。

  借助重大赛事的举办实现形象升级,国内外城市留下了一个个成功案例。通过举办奥运、世博、亚运等大型国际活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搬走了污染企业、出新了城市家园、改善了交通出行,而得益最大、受惠最多的正是市民。就像青奥会举办过程中,市民们迫切盼望的城中村危旧房改造得以加快实施,环境提升、旅游文化项目也在快速推进。作为城市功能品质提升的重要成果,这些工程将给800万南京市民带来极大民生福祉。可以说,青奥会展示的城市形象既是“面子”更是“里子”,既是中外嘉宾眼前的靓丽风景,更将是市民长久受益的城市遗产。

  青奥会之所以广泛激励南京人参与、关注、支持的热情,既在于这是一场精彩纷呈、活力四射的青春派对,更在于它与每一位市民的生活梦想息息相关。交通不再拥堵、环境更加优美,推窗可见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这些都是普通人对南京举办青奥会这一国际赛事实实在在的期望,是寄托在城市管理建设者身上沉甸甸的责任。也正因如此,南京的城市建设、环境提升凝聚起更加强大的推动力。通过举办一届赛事,改变的除了城市的硬件设施,还有人们的生活方式,比如筹办青奥过程中,南京全面改善城乡和社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状况,推动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和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中小学校有条件地对附近居民尤其是中小学生开放体育场地、健身设施,实实在在让市民感受运动魅力,走进绿色生活。

  为期12天的青奥会是短暂的,盛会成功精彩与否,取决于赛时的运营组织、服务保障,取决于赛场上的精彩发挥、激情角逐,取决于文化教育的融合交流、精彩碰撞。但还有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是市民是否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距离青奥会举办倒计时50天,意味着青奥筹办到了向全世界和全体市民交出答卷的冲刺节点,这尤其需要我们按照现代化、国际化的更高标准,从百姓需求出发,继续精益求精,保质保量做好城市建设、环境整治各项重点工程,坚持建城市、办赛事、惠民生相统一,在赛会留下惊喜、赞叹的同时,留下更多让市民长久受益的“青奥遗产”。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